新葉: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
日期:2016/12/14 12:54: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新葉村位於建德西南大慈巖鎮,距大慈巖風景名勝區6公裡,距諸葛八卦村11公裡,村裡有直達建德及蘭溪的班車。2000年,它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著800年歷史傳承的新葉古民居,被譽為中國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築露天博物館,村中古巷、古祠、古塔保存完好,是浙江省文物局、省建設廳批准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新葉村依山傍水,風光秀美,但認識她的人並不多,稱得上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我們到達新葉村時,或許不是周末的緣故,碰到的游人並不多,最多身影就是那些優哉游哉、與古民居融為一體的村民。而且,滿以為到村後能隨便找個小飯店吃個飯的,不過很失望,村中餐飲店極少,我們只能在一家拉面店叫老板臨時去買了些菜對付一頓,填飽肚子開始在村中閒逛一番。好在近年來,新葉村的旅游開發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村中不但對古民居資源等進行了統一的修復整理,與旅游相關的農家樂等餐飲住宿等旅游基礎設施都在馬不停蹄地建設之中。
新葉古民居約在宋末元初形成村落。據記載,新葉村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於村子以村後的玉華山為主山,所以新葉村被稱為玉華葉氏。從玉華葉氏第一代到這裡定居後,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已有近800年歷史。它排除了干擾,避開了戰亂災禍,一直沒有間斷地保持著血緣的傳承,繁衍成一個巨大的宗族。葉氏後人不願輕易地拆掉祖上留下的房屋,因此,就使得這個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築“有規劃,建築質量好,村落發育程度相當高,建築類型多,而且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陳志華《中國鄉土建築研究叢書》)。據考證,新葉村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葉氏聚居村。幾百年來,玉華葉氏家族在這裡建起了大片的住宅,新葉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16座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築。由於年代久遠,建築類型豐富,被海內外古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
新葉村的整個群落建築,以五行九宮布局,包含著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走進新葉村,就像走進了一個迷宮。村裡的街巷有上百條之多,這些密密麻麻的街巷,寬的近3米,窄的只有80厘米。兩側房子高而封閉,巷子窄而幽深。高大封閉的白粉牆,將一戶戶人家包圍在一個窄小的天井院中,縱橫交錯的街巷將戶與戶、房子與房子連成一個有機、有序的整體,構成一幅體現東方神秘文化的立體圖像。
祠堂是新葉村古建築文化中的重要特征。雖然歷盡滄桑,這裡依然保存著崇仁堂、有序堂、榮壽堂等13座宗祠。這些祠堂,除了祭祀之外,又是家族分支堂派別的象征,舉行禮儀、娛樂等活動的重要場所,講究一些的堂內還建有戲台。據《玉華葉氏宗譜》記載,為鼓勵讀書進階,宗族對讀書或有成者,給予多種形式的獎勵。趕考發給盤纏,考中功名分級獎賞,並且載入宗譜,除此之外,還要為取得功名者在所屬支堂前設立抱鼓石。因此,祠堂前表彰功名的裝飾,便成為各個房派地位和榮譽的象征。
新葉村的祠堂發育也是非常典型的。它的祠堂數量多,等級層次分明,規格齊全,從而記錄了大量歷史的民俗信息。有序堂是玉華葉氏的總祠,位於村子的北端,它也是新葉村的結構中心。新葉村最早的住宅都建在它的兩側。到玉華葉氏第八代時,開始分房派建造分祠。這些宗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後方。西山祠堂是新葉村最早的祠堂,也是玉華葉氏的祖廟,建於元代,如今已成為新葉小學的一部分。崇仁堂是新葉村最高大、最寬敞、最華麗的祠堂,它的規模不但超過了祖廟,也超過了總祠。一般的祠堂只有兩進或三進,而崇仁堂則有四進,總進深26米,縱深空間的神秘感非常強烈,這在中國的建築中很少見,足可見崇仁堂在玉華葉氏家族中的地位和重要。
在新葉村的祠堂及部分民居中,那些精美絕倫的木雕往往讓人啧啧稱奇,有不少的傳世精品。許多的梁、枋、斗拱等,全部精雕細刻裝飾著人物、靈獸、百鳥、回紋等,布局嚴謹,造型優美。镂空的人物圖雕,人物面部表情逼真,服飾飄動自然,連人物的眼角、指間處也刻得毫不含糊。木梁上大多刻有戲文,以“百獸圖”居多,還有“九賜言”、“鳳采牡丹”等,栩栩如生。這些木雕裝飾也體現了古人的愛好和追求:如獅子象征著權利和辟邪,鹿象征著食君之祿,馬是壯志凌雲,蝙蝠是遍地為福……
新葉村雖然是一個封閉的宗族社會,但宗族的文化傳統並不封閉。像江南許多宗族世家一樣,新葉村人在創業之初就十分重視子弟讀書,村裡開辦有書院、私塾、義學和官學堂。在今天新葉村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街巷的路中間是一塊塊大石板連接而成,這是為了讓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濕靴而專門鋪設的,而且每一條石板路都通向學校,可見新葉村人的用心良苦和讀書人在家族中的地位。而且,新葉村自古也出了許多人才,從以前的高官名士到現今的專家學者,可謂代代不乏良才名相。
在新葉村,有一組標志性建築分外引人注目,這就是立於村口的抟雲塔、文昌閣和土地祠。建於明代的抟雲塔,塔身上下無任何雕飾,造型秀麗、端莊。這是一座風水塔,更重要的是,新葉村人又稱之為文風塔,以祈求文運。文風塔建成之後300多年,清同治年間又在它腳邊造了一座文昌閣。文昌閣是文風塔的配套建築,同樣為了祈求文運。後來在北側,緊貼著文昌閣建成一座土地祠。土地祠祈求豐年,文風塔和文昌閣祈求文運,三者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農業時代葉氏家族耕讀傳家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