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韻猶存磚石雕

古韻猶存磚石雕

日期:2016/12/14 13:14: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悠悠中華雕刻藝苑中,江南地區的磚雕和石雕,當屬其中兩朵艷麗的奇葩。這些磚石雕,多為江南地區的明清建築中裝飾品,或庭院,或照壁,或門樓,融藝術性與實用性為一體,散發出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其精美程度令世人贊歎。

    磚雕:追求逼真效果先說磚雕。磚雕,是一門施藝於各類裝飾磚的藝術,作為裝飾構件,通常飾於庭院式的明清建築上,尤其在江南地區,被藏界稱其為“三雕”(木雕、磚雕、石雕)之一。其表現手法常用浮雕、陰刻、陽刻,有的畫面為了追求一種逼真的藝術效果,甚至還采用透雕與镂空雕相結合的技藝。

    磚雕近似於我國古代的秦磚漢瓦,更近似於早期的畫像磚,如從材料工藝上來區分,屬於陶瓷工藝。所不同的是,秦磚漢瓦和畫像磚,前者在漢代時被廣泛用於建築上,歷史上有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瓦當,便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其上的紋樣花式,不僅有極強的辟邪袪災含義,而且有極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而後者的畫像磚,則多用於古代的祠堂、墓室之裝飾,其中又以四川畫像磚最具特色。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隨著漫長的歷史演繹,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此種民俗民風逐漸被廣泛用之於江南地區的民宅民居建築方面,而其中又數深宅大院、新建會館為多,既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據史料介紹,坐落在上海老城廂天燈弄77號內的書隱樓,是上海地區屈指可數的明清園林建築。此樓建造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是一座五進院宅、70多間房間的典型深宅大院。據說在清代,院內正門的戲台、轎廳、七梁正廳以及假山、花圃等都相當氣派,為當時乾隆進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沈初興所建。之後幾經易主,大約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海上漕運郭氏家族所購,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雖然歷經風雨滄桑,所幸還保存不少精美的“三雕”,其中尤以磚雕最奪人眼球,也最讓人賞心悅目。比如在第四進正廳的廂房兩側,有兩塊高2.30米,寬1.10米左右的落地透雕屏磚,東側為“三星祝壽”圖,西側為“八仙游山”圖,均構圖巧妙,雕工精細,立體感極強,四周不僅刻有花草、回紋、乳釘和祥雲,而且其象征吉祥富貴的民族傳統文化還十分濃厚。此外,還有門樓上的磚雕組件中的“西伯昌皤溪訪賢”圖、“周穆王朝見西王母”圖、“老子騎青牛出函關”圖等等,將明清時期的江南磚雕藝術推向了極致,令人歎為觀止。

    石雕:刻畫細致精巧再說石雕。石雕雖然同樣是一門施藝於石上的藝術,也同樣為“三雕”之一,但由於石雕材質堅硬,所選材質多為大理石、花崗石和青石等,故而雕之不易。但相對來說卻較之磚雕容易保存。

    石雕從材料工藝上來分,此類在堅石上施藝之工藝,亦屬石雕藝術范疇。石雕所表現的內容與題材異常豐富多彩,歷史人物、仙佛故事、戰爭、狩獵、農耕等等,無不是造型簡練生動,刻畫細致精巧。比如,滬上老城廂地區的古城公園裡有一座名叫滬南錢業公所的清代建築,據說原址在閘北,其磚雕門樓兩側照壁上,各鑲嵌著古樸精致的“石窗”。

    石窗主要流行於我國江南地區,同磚雕一樣也具有濃郁的江南民俗風情特色。所謂“石窗”,即用石材雕刻而成的窗戶,它既能透風采光,又具防盜功能。滬南錢業公所的石窗圖案,一幅是“踏青歸行圖”,另一幅是“風雨夜歸人”。該石窗選材於浙江地區特有的青石精雕而成,左右兩旁邊緣采用中國畫常用的大面積留白技巧,僅以淺浮雕飾之以傳統的荷花葉莖,寥寥數筆,頓使荷葉鮮活起來。而作為背景圖案,石雕藝人又充分運用浮雕、镂空雕、透雕和線刻等工藝,互為交替,靈活多變,如古建築中的樓宇小屋、飛檐翹角、窗棂門戶、古樹虬枝等,均起著烘托環境的作用,極具立體感。它將古代江南地區的市井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叫絕。

    所以,無論是磚雕,還是石雕,不僅在藝術上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財富,而且在民族文化上所承載的民俗性,也是悠悠中華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然而世事無常,這些精美的雕刻藝術,如今能遺存下來的並不多,故而越發顯得珍貴。

推薦閱讀:

農家樂搬進徽州古民居不協調

黃山14幢古建構件路邊躺三年

福建千年古鎮嵩口的“文化拯救經濟”

銅陵“舊村改造”讓江村添新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