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福清龍江橋

福清龍江橋

日期:2016/12/14 12:49: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福清龍江橋

    龍江橋,坐落在海口鎮,又稱海口橋,橫跨龍江下游,是僑鄉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梁橋,它與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稱福建省古代四大橋梁,是福建省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

    該橋建於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全長約480米、寬5米,花崗石梁式結構,兩旁有石構扶攔,全橋有39座船形石墩,堅固凝重。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仍如長虹橫臥於煙波淼淼的龍江入海口。

    據考證,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後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繼續募緣建造,於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該橋初名螺江橋,南宋紹興王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據“江南沙合接龍首”的古語,更名為“龍江橋”。

    龍江橋歷史久遠,由於洪水、飓風、海潮的頻頻襲擊,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的400年間,累代修葺,可考的有10數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清道光初年,梁傾5門,由縣令高頌禾主持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高頌禾再一次募修。當地紳衿、耆民為表其功績,立碑紀念,石碑現仍分立在北橋頭。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先後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1962年一石梁斷折,經縣文教局報請國家文化部及時撥款維修。1961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市東隅有一鎮稱海口,顧名思議地處海邊。福清的母親河龍江在此入海,龍江雖不長,但流經海口時,卻江寬5裡,水深5丈,每逢漲潮,波濤滾滾,汪洋一片。一座宛如巨龍的長橋——龍江橋,就橫臥這裡,千百年來造福兩岸民眾。

    龍江橋西南端建有兩座七級六面實心石塔,塔高6米,有聯曰:“長橋鎮海口,雙塔鎖巨龍”,描繪的就是龍江橋的雄姿。

    龍江橋是座梁式結構的石橋,現保存有40孔、39墩,孔徑從9米至13米不等,橋墩高6米,成舟形,兩分水尖間長為10米,墩寬3.3~4.2米,6條大石板平鋪為梁,架設在墩頂帽石上,兩旁為石欄桿,石梁寬0.6~0.75米、厚0.6~0.9米,每條石梁約重15噸,在石梁之上再橫鋪石橋板。大橋加上引橋,總長700多米。橋南還建造七級六角實心的鎮橋石塔2座,分列左右。塔高5.05米,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獅子、蓮花等圖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