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福建客家祖的明清古民居標本

福建客家祖的明清古民居標本

日期:2016/12/14 13:11:3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俯瞰下曹古民居。

敬湖公祠內的古戲台保存完好。

古樸的隔斷牆,由磚塊砌成。

    下曹古民居: 
    端莊大氣、周正軒敞的宗祠,層層疊疊、姿態各異的隔斷,轉折往返、曲徑通幽的村巷,精工細刻、造型多樣的窗花,成群的老人靠著200多年前的古屋磚牆聊著家長裡短,深邃不驚的古井訴說著半是傳說半是真的神奇預征功能…… 
    這裡是下曹。 
    寧化縣南境的曹坊鎮下曹村,自南宋末年建村,已有700多年歷史。該村憑借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群,2012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下曹村主要古跡古建築51處,建築類型多樣,最多最具特色的是宗祠、祖廳和民居,被譽為客家祖地寧化的明清古民居標本。 
    通衢要沖,下曹村曾繁華一時 
    曹坊鎮古時分為上曹、中曹和下曹。其中下曹村民舉族遷往長汀,遂把中曹改稱為下曹。沿著公路從寧化城區一路往長汀走去,發現路旁村子的古橋古屋不少,但卻鮮有下曹這樣集中連片的古建築群。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下曹村擁有這樣的珍藏呢? 
    據村支書曹春福介紹,下曹是寧化通往汀州的重要關口,有“寧化南門出城第一戶”之稱。古時兩地財貨文化交流繁盛,挑夫走卒的經由,官員士紳的迎來送往,帶動下曹村的興盛。此外,下曹人頭腦活絡,無論是種田還是貿易,很有自己的一套,因此鹽商和田產大戶多。他們獲取了一定的財富後,一方面由於敬宗穆祖的客家傳統精神,出資建起公祠;另一方面也改善自己的居住。

 
    蓋上更講究的房屋。 
    下曹歷史上也出過官宦,來過名仕。據《曹氏族譜》記載,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出過“皇封正四品”官員。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清代書法家伊秉绶曾經在這裡辦學堂,培養學生,並留下墨寶真跡。 
    古建完好,堪稱明清古民居標本 
    這幾年,下曹村申報歷史文化名村,請了省裡的專家前來調查指導。專家贊歎不已,稱贊下曹古建築群為寧化的明清古民居標本。 
    下曹公祠、祖廳、古民居共有45座,一般每座占地都在500平方米以上。其構造都以上廳為中心,配以門樓、下廳、廂房及護厝等,總體上具有“九井十八廳”的典型特征。“九井十八廳”是閩粵贛邊客家地區的基本型民居,一般指九個供排水和采光用的天井以及十八個大小不同形狀的廳堂,不過,現實中的“九”和“十八”是概言其多,不是確數。 
    最具代表性的有楊岡公祠、敬湖公祠、泰宇公廳廈、立人公廳廈、廷玉公廳廈、安俊公廳廈等。安俊公廳廈保存較完整,廳有三進,左右各有橫屋。大門兩側還有板屋,是舊時私塾所用。據說此廳廈盛時住有20余戶人家。廳廈分兩層居住,後堂很有特色:八字形樓廳,三面環廊,雕樓畫檐;上有天井采光,天井後有牌樓式照壁,兩旁裝飾有雕繪;二樓有突出的圍廊“美人靠”,媳婦姑娘們在此做針線活、拉家常。敬湖公祠體量 
    宏大,坐東南朝西北,寬和深都有30余米,占地面積858平方米。有門廊、大門、下廳、戲台、天井、前廊、上廳等。右側有橫屋一列,是附屬用房。其余古建築規模有大有小,但構造大致相當。 
    這些建築的建造注重細節、精工巧刻、富有變化。僅說窗戶,形式上就有圓形、菱形、扇形、方形、特殊形體等多種。窗戶的用途也多樣,采光、裝飾、隔斷等,顯得意趣天成。門樓、梁柱、窗戶上雕的圖案,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山水人物豐富多變,寓意美好。雕刻時注重整體,精心設計,在缜密的榫合中渾然天成。 
    尋常巷陌,古村處處有驚喜 
    據村裡人講,下曹古民居內的裡弄小巷達120多條,外人貿然進村,如無人指路,很可能會迷失方向。現在,保存較好的街巷有井邊弄、井子角、刀石邊、學堂邊等近10條。即使數量銳減,但同一群人游覽,如果誰耽於拍照,只要一轉眼工夫,就會掉隊,需要花一番功夫才能跟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