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建水雙龍橋

建水雙龍橋

日期:2016/12/14 12:49:5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建水城西3公裡的泸江與塌沖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雲南省著名古跡之一,被認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橋中建有三座飛檐式閣樓,樓中有樓,橋樓相映,蔚為大觀,不失為我國造橋史上極為珍貴的傑作。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素有“滇南大觀樓”之稱。1965年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前來考察,將其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遂被定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謂“雙龍”,即是以塌沖、泸江兩條河匯合在一起,有一橋鎮鎖“雙龍”,因此而得名。建水城西三裡滬江河上的雙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石橋三孔,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當地官民又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橋高9米,初建三孔寬5米,後建十四孔寬3米,全橋長148米、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並在橋上建蓋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後於鹹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橋上建有亭閣三座,層檐重疊,檐角交錯。正如碑記中所稱的“橋上建有飛閣三座,中間一閣層累為二,高接雲霄。更加左右兩閣,互相輝映,巍巍乎西望大觀也!”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在《儀態萬千的我國古代橋梁》專著中,把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余座古橋代表作之中,且又在《中國古橋技術史》巨著中,設專目介紹了建水雙龍橋和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

    從遠處看雙龍橋,它突起在建水西壩的十裡平川之間,十七個橋孔一字排開,孔孔相連。橋長148米,寬3~5米,雄偉壯麗,如長虹臥波。倒映於水天一色之中。高聳的閣樓,在綠野的包圍中,仿佛是靜靜的碧水湖面上飄來的一艘大船。現在我們走近拱橋,可以看到橋上的閣樓,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慢步橋上,恰似復道行空。泸江、塌沖二水從遠方滾滾而來,在腳下匯合又一瀉千裡。我們走進橋上的樓閣,更可以品味到橋的別致,工藝精湛,布局得體。小的樓閣為重檐攢尖樓閣,檐角高翹。大閣是三層檐的方形主閣,屋檐層疊。檐角交錯。登樓而上,還可以欣賞樓內的漏窗屏門,空镂花卉、鳥獸、游龍、神像。看到這些大家一定會對古人的高超技藝驚歎不已。

    雙龍橋是雲南古橋梁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它承襲了我國橋梁建築風格的特點,融橋梁建築科學和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在國內屈指可數,它融橋梁建築科學與造型藝術為一體,是我國古橋梁中的佳作,在我國古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