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2:44: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遺址-遺址概述太和城遺址
城市頗具規模,根據唐樊綽《蠻書》記載:太和城“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裡不斷”。現在遺址僅存兩道夯土城牆,北城牆西從佛頂峰台坡向東北延伸至洱海之濱,長3225米;南城牆西從蒼山五指峰麓向東延伸至洱濱村,長3350米。夯築的殘牆基寬為4~5米,高2~4米,全城面積約3平方公裡。位於佛頂峰上的佛頂寺,其周圍地面高出寺內地面0.3米,房基厚近4米,為一面積近3600平方米的土台,據傳說當年南诏國的避暑宮及金剛城即建於此處。
太和城遺址考古現場
唐開元25年公園737年,蒙捨诏皮羅閣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六诏,建立南诏國,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為南诏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記》記太和城:周回十有余裡。城廢於明初。南诏德化碑立於贊普鐘十五年即唐太歷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閣羅風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後,為說明阻絕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內容豐富,對南诏初期歷史敘述極為詳細,著重講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聯系及雙方交惡的經過,雙方三次兵戎相見,最後南诏歸吐蕃的過程。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會制度、雲南各民族的關系、南與唐王朝和吐善的關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獻資料。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現存雲南省大理市境內,沿滇藏公路至七裡橋鄉太和村,往西約200米的南诏德化碑公園內,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诏德化碑系青石刻碑,高4米,寬2.4米,厚0.6米。碑立於公元776年(贊普鐘十五年即唐大歷元年),是南诏王閣羅鳳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後,為說明“阻絕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已叛唐而立的。
石碑陽刻正文3800余字,今僅存220字。著重敘述了南诏和唐朝原來的密切聯系及雙方交惡的經過,雙方3次兵戎相見,最後南诏歸吐蕃的過程。石碑陰刻41行,3000余字,現僅存556字。內容為南诏重要職官題名。現存碑文內容資料為明代雲南著名文學家和理學家李元陽在《萬歷雲南通志》中首錄。
南诏德化碑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會制度、雲南各民族的關系、南诏與唐王朝和吐蕃的關系,以及研究南诏初期統治階層的結構、職官制度等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獻資料。
南诏德化碑被譽為“雲南第一大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