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福建的草樓建築風俗

福建的草樓建築風俗

日期:2016/12/14 13:26: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福建的建築

    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崗、丘陵,少數在沿海和海島上,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門前多種樹木。

    “建房”要擇吉日。破土動工後要定朝向,立合磚俗稱“定磉”。木工動鋸斧要定“駕馬”日。房主要備茶、酒、五果、焚香鳴炮祭供“魯班”。祭後才動工、上梁。其後,請銮駕、貼柱聯、壓梁谷、掛紅布,中堂上書“紫微銮駕”,進宮柱貼聯“建屋喜逢黃道日”;“上梁幸遇紫微星”。中庭放個“斗燈”,以示照耀千秋大業。建成後要擇日入宅,房主肩挑“祖宗擔”,讓上輩人先入宅,晚輩後進。

    舊時,畲族山村,因經濟困難住房建造簡單,多蓋“人字”式或“孩兒撐傘”式的草樓。

    清代以來,住房多改為土木瓦房,依山建築。四周均圍黃泥土夯築的土牆。中間分別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頂蓋瓦片。正座中間分前廳和後廳。後廳左邊常設小門通後山。前後廳兩邊隔4個正間,專作臥室。正廳前一般都設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漚肥農用。有的建有廊庑,前後廊庑分別作用廚房或堆放農具和做豬欄。住房一般有二層樓。樓上低,樓廳高,使廳堂陽光充足。立有固定樓梯或移動手梯通往樓上。樓上則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牆壁隔間,樓房間多作糧食倉庫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後均留有小塊空地,以曬柴片、衣服、番薯絲等。邊角地多種柯木遮蔭。50年代後,畲族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磚瓦房、混凝土結構房逐步取代舊式的房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