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戚城龍山時代城址
日期:2016/12/14 13:09:1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戚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古城路與京開大道交匯處西南角,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傳,東周戚邑為春秋時期衛靈公外孫孔悝的采邑,故又名孔悝城。地表現存晚期城址一座。為了推進對戚城龍山時代城址的深入研究,經國家文物局及河南省文物局的批准,2014年3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濮陽文化局、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等單位組成戚城遺址聯合考古發掘隊,對戚城龍山時代城址南城牆中段缺口處、西北拐角處進行發掘,對2008年發掘的東城牆南段探溝即TG1四壁進行了外擴。同時,對城內布局及城外護城壕溝等情況進行了初步勘探。戚城遺址2014年度的考古工作是既往考古工作的延續,同時又取得了新的十分重要的線索。
通過上述考古工作可知,戚城龍山時代城址平面呈圓角近方形,方向20゜,與晚期城址大體重合,略有錯位,東西長約42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近17萬平方米(含城垣)。
依據勘探情況,戚城龍山時代城牆一般殘高1~5米,局部被破壞殆盡,殘高不足50厘米,局部則殘高可達六七米。從發掘情況看,以東城牆南段TG1北壁為例,龍山城牆頂部殘寬約14.3米,底部殘寬約28米,殘高約3.05米;西城牆北段TG2南壁上,龍山城牆頂部則殘寬約5.55米,底部殘寬約22.4米,殘高約4.7米。
從考古發掘地層層位及遺跡的疊壓打破關系看,戚城龍山時代城牆之下疊壓有龍山時代文化層和龍山時代灰坑;其上又被多層龍山時代文化層疊壓和龍山時代灰坑打破。戚城龍山城址的時代為龍山時代確鑿無疑。
關於戚城龍山時代城牆的結構、建造程序及築法,戚城龍山時代城牆的結構上分主牆體和內護坡兩部分。戚城龍山城牆修建前,先將地面稍加平整,然後在其上直接修建而成。先修建主牆體,再在其內側修建內護坡。主牆體則是先修建其外側底部的牆心,再修建其余部分。主牆體修築以後,再在其內側夯築或堆築數層傾斜狀堆積層,形成內護坡。從東城牆南段TG1北壁看,主牆體和內護坡的堆積層大體可分紅褐色土層和含沙量相對較大的黃沙層兩種。其中,紅褐色土層粘性較大,夯築後,非常質密、堅硬,而黃沙層則相對疏松。從主牆體牆心到內護坡,兩種堆積層有規律地間次疊壓堆積。這既保證了城牆的堅固程度,又可節省材料,同時也表明戚城龍山城牆的建造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戚城龍山城牆修建過程中使用了版築、夯築和堆築等多種築造方法。其中版築法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築城方法。版塊既見有縱向排列的,亦有橫向分布的。每排版塊之間采用錯縫版築。版塊長短、大小和厚薄不一。版塊長1.1~3米,寬0.6~1.05米,厚0.5~0.85米。此外,戚城龍山城牆主牆體和內護坡均普遍使用了夯築法修築堆積層。夯層厚約5~15厘米。夯窩3~7厘米,為集束棍夯。發掘中,僅在內護坡局部見有堆築法修建的堆積層。
2014年度,對戚城城內布局及城外護城壕溝等情況進行了初步的勘探。通過勘探,在城內發現東西向干道2條,南北向干道1條,呈“工”字形分布。在城內,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夯土基址主要集中在城內的中部偏東處,部分則分布於城內西南部。夯土基址面積約2000余平方米。在城內東部偏南,發現有東周墓葬分布。在城外,龍山城牆四圍外側均有與之相配套的護城壕溝分布。
戚城龍山城址是濮陽地區首座經過考古發掘證實了的龍山時代城址。該城址周圍環繞有蒯聩台遺址、金橋遺址、馬莊遺址、鐵丘遺址等龍山時代遺址。戚城龍山時代城址應為周圍小聚落所環繞的較高級別的大的中心性聚落。
戚城龍山城址的時代與上古五帝時代舜帝的年代相吻合。據文獻記載,濮陽一帶屬於舜帝的活動區域。如《尚書大傳》曰:“(舜)販於頓丘。”《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紀》曰:“(舜)販於頓丘,債於傳虛。”此外,《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集解鄭玄曰:“負夏,衛地。”索隱:“‘就時’猶逐時,若言乘時射利也。”《孟子》曰:“遷於負夏。”上述與舜帝相關的“頓丘”、“傳虛”、“負夏”等皆為今濮陽境及其周邊一帶的古地名。對舜帝在濮陽一帶活動所涉及的古地名審慎地詳加甄別、推敲和研究,有助於推動戚城龍山時代城址的深入研究。同時,這也體現了戚城龍山時代城址在探討文明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