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沁河第一古堡——窦莊古城

山西沁河第一古堡——窦莊古城

日期:2016/12/14 12:42:1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窦莊古建築群

窦莊古建築群

    “天下莊,數窦莊,窦莊是個小北京。”這是明清以來在古澤州大地廣為流傳的一句民謠,也是沁水縣嘉峰鎮窦莊村人的記憶。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村,是誰修建了名重一時的窦莊古城?它為什麼被稱為“夫人城”?又為什麼有“小北京”之稱?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窦莊古城是歷史的見證者,它神秘、厚重,卻又充滿靈性,讓人不得不去一探究竟。

    歷時九年建成沁河第一堡

    窦莊(今為豆莊),選址獨特。沁河在這裡走了個“S”,其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風景秀美。6月29日,沁水下起了小雨,煙霧缭繞的窦莊好似仙境。記者趕到時,已有一撥人穿梭在城內拍照,任雨水打濕全身。窦莊的魅力可見一斑。

    窦莊修建於何時?據流傳下來的《窦氏家譜》記載,其祖先窦璘參輔宋仁宗趙祯平息農民、士卒和少數民族起義而受寵,恩德蔭及後人,其子窦勳贈封左領衛大將軍,其孫窦璘,敕封左屯衛大將軍。後來為避戰亂窦氏由陝西扶風遷徙到端氏縣(現沁水縣)。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窦氏家族擇地興建窦府,即窦莊古堡(窦莊村)。在臥牛山下的甕水灘,窦氏家族劃撥西曲裡(今曲堤村)給土族張姓(當地貧民)為其先冢守墓,張姓從此世居此處。

    人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明代中後期,窦姓家族勢力漸衰,而出身寒門的張姓家族金榜提名者綿延不絕,輝煌十余代而不衰。

    明代天啟年間,官場腐敗,社會黑暗,致使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接連爆發。為保衛家園,曾官居大理寺正卿的張五典告老回鄉後開始構築窦莊城堡,張五典病故後,由其妻霍太夫人、兒子張铨主持營造,前後共歷時9年,於崇祯二年(1629年)告成。以後增添的建築,按主街道延伸,在城外有序排列構築,形成目前的宏偉壯觀氣象。

    記者了解到,城內佛廟主殿及配殿為元代遺構,其他多為明清建築。近年來,窦莊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的最具典型代表。它開啟了沁河流域鄉村城堡建築的先河,此後,湘峪、皇城、砥洎城等古堡相繼落成。所以稱窦莊為沁河第一堡當之無愧。

南門

南門

    歷史上曾有九門九城三十六院

    “咱們現在就進了城了!”在豆莊村村主任豆國平的指引下,記者一行穿過南門,進入歷史的隧道。

    腳下是去年剛恢復的石板街,仿的是舊時模樣,狹窄的古街曲折向前,這就是沁水歷史上有名的“當鋪胡同”,用現在的話說,這裡曾是窦莊的“金融區”。窦莊村現存有兩條這樣的古商業街,十字交叉,較為完整。因尚未旅游開發,沒有喧囂的游客和媚俗的商業,一切都還是她的最初模樣。豆國平說,明清兩朝曾是晉商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裡又地處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運交通優勢,早在明清之際就成為晉東南的商貿重鎮。“金郭壁、銀窦莊”正是形容兩村當時的富有。

    走過窦氏祠堂“安貞吉”、常家大院、佛廟等地,來到小北門,就到了非常有名的“九宅巷”,每一個宅院的大門,都可進院堂、通街巷,街巷接著城牆。很多個院內暗設小門,院院互通,倘若外人進入,雖能曲徑通幽,但總摸不清門戶通道,如進迷宮,無所適從。一旦敵寇來犯,窦莊村民就可以利用這些曲徑迷道與敵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鄰裡之間還可相互支援,真是“一門通百戶,百門串遍村”。穿行在這些深宅大院、祠堂廟宇之間,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時,任窦莊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劉金鑫說了一句諺語——“九門九城三十六院,下雨不濕鞋,串門不出街”,這是老百姓對老城建制的最直接崇拜。

    歷史上窦莊有九門九城三十六院,但現存只有200余米城牆,南城門一座,小北門一座。重要的宅院有窦氏老宅、尚書府上宅、尚書府下宅、張氏九宅建築群、窦氏東關建築群、旗桿院、耕讀院、常家大院、賈氏宅院建築群、南花園等;寺廟建築有佛廟、財神廟、火星廟(遺址)、觀音堂;祠堂建築有窦氏祠堂、慈母堂;公共建築有私塾、古公堂、武房、戲台等。此外,還有古井,古樹和數不清的古磨石盤。

    窦莊城內各俱功能的設施一應俱全,包括政治、軍事、司法、經濟、文化、禮教、拜祭、墓群等,最有特色的有公堂、地牢、城牆、城門、藏兵洞、武房等。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實證和歷史文化遺產。另外,村中建築風格多樣,有名的是作為陪嫁的常家大院,其中西合璧,包容了不同的藝術形式。

    “若是挨個轉,你兩天兩夜也轉不完。”住在司寇第67歲的李守珍語氣裡滿是自豪。記者問若是旅游開發,你捨不捨得搬走?老人語氣很堅定,說“捨不得”。近年來,年輕人或告別山村或另辟地蓋新屋,窦莊古堡,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村”。村裡的老人早已把自己的靈魂與城內的古建築融在一起,靜聽花開花落,守著古城而活。

    窦莊人崇尚文化,喜讀詩書,在窦莊中隨處可見匾額、碑文和題記。就在這個小城堡之內,先後走出了8名進士和28名舉人,官最大的做到兵部尚書。“與沁河流域的其他古堡相比,窦莊的官宅比較多,規格也就更上檔次。”豆國平說。因此,也就有了“尚書府”那樣高大莊嚴的城中之城。文化的熏染還留住了古村的靈魂,有了“怡善院”、“念修”“五鳳樓”這些風雅書卷的宅第名稱。

推薦閱讀:

淄博齊長城遺址

鹫峰寺:桑乾河流域著名佛教寺廟

張家口蕭太後的“梳妝樓”

北京歷代帝王廟 中華民族的家廟

明崇祯帝御賜的牌匾“燕桂傳芳”

明崇祯帝御賜的牌匾“燕桂傳芳”

    獨一無二的古公堂和地牢

    在窦莊眾多的建築中,吏治建築“古公堂”尤為特殊,該建築位於村北。由公堂和地牢兩部分組成。中央為廳堂式建築,走廊寬闊,石柱支撐斗拱飛檐。前面布局門小窗大,中央主大廳為主審廳,兩側建築為“和議廳”。若不是豆國平指點,記者是看不出什麼門道的。此處的“公堂”與其他地方的公堂不同,是主房低耳房高。對於此,村裡老人的解釋是,畢竟私設公堂是不合法的,但張家官高富有,也就“特殊化”了。

    距廳堂20米西南地下5米處有磚拱窯洞8孔,為牢獄建築。因廢棄不用,現大多被黃土和垃圾掩埋。劉金鑫說,地牢裡內置石磨,牆上置有鐵環,通道口高處修築磚堡以看守牢內要犯。也就是說,在窦莊,犯了法的人關進地牢,是要被強制從事體力勞動的。

    可別小看了這地牢,據我國著名專家梁思成先生之助手陳志華、樓慶西考證,此類建築早於洪洞蘇三監獄,是我國現存非常罕見的一處吏治類古代建築。

    “你發現沒有,這裡的人都很淡定。”行至此處,我們的攝影記者發了問。想來,窦莊早已在歷史的雲煙裡氤氲出一種大氣和淡定,它熏染著城內的子民,他們勤勞善良,彬彬有禮,一副淡然從容的樣子。

中西合璧的常家大院

中西合璧的常家大院

    “小北京”和“夫人城”的由來

    說起“小北京”,村裡80多歲的老人張世榮講起了一個老掉牙的故事。相傳,在明朝時期,村裡曾出了個仕途之人,名叫張烈功,在北京為朝廷高官。其母想到北京看皇城,但由於其母腳大臉丑,皇宮又非一般人能隨意進出。張烈功便派人在村中按紫禁城樣,修築城池、街景和院落,這便有了窦莊為“小北京”之說。

    然而,這只是傳說,權威的說法是,窦莊古堡東西、南北各長均500米,修築城牆2000余米,整體布局呈“卍”字形,分東、西、南、北四條街和四條小巷,在街、巷與城牆交接處設城門樓,東、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門樓,加上祖居尚書府所修小城——“甕城”,共九門,故有九關,合稱九門九關。因城堡布局形狀類似紫禁城,故當地人俗稱其為“小北京”。

    至於上面的傳說,只是人們演義化了的“忠孝”故事。同樣的故事,在晉城的眾多名人身上都有,譬如王泰來、陳廷敬。與之相應的是他們的“秋木山莊”和“皇城相府”。

    傳說也好,歷史也罷,忽然覺得我們是在尋找風的影子,歷史像一陣風刮過,而後一切都沉寂了下來,沒有幾個人知道答案。如今,我們只能通過那一座座“進士第”“尚書府”,去想象當年窦莊的規模與鼎盛,去感受彼時“小北京”的風采和魅力。

    除了“小北京”,窦莊還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那就是“夫人城”。相對前者的傳說色彩,後者則有史可查。《明史》中明確記載,窦莊以“夫人城”聞名天下。

    史料記載,窦莊城建成後,就於崇祯四年(公元1632年),遭到了流寇的圍困。張五典的兒媳、張铨之妻霍氏率女眷童僕奮起抵抗,堅守四天四夜,直至流寇退去。因此,窦莊又被世人稱頌為“夫人城”。至今,村裡還存有一塊明崇祯帝御賜的牌匾“燕桂傳芳”,這是昔日張铨夫人英勇抗擊流寇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年朝廷對“夫人城”的嘉獎。

    千年歷史一日看盡,最是倉促。記者獲悉,目前,窦莊已被列入到國家文物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數據庫、山西省南部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國家將列專項資金進行整體修繕保護。豆莊村已成立了小北京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努力開發古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窦莊就會成另一個皇城相府。“小北京”,將破繭成蝶。

尚書府下院九層斗拱

尚書府下院九層斗拱

    【國保檔案】

    國保名稱:窦莊古建築群

    始建年代:北宋

    保護現狀:現存古建築面積約20543平方米,大多保存完好。

    入選時間: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淄博齊長城遺址

鹫峰寺:桑乾河流域著名佛教寺廟

張家口蕭太後的“梳妝樓”

北京歷代帝王廟 中華民族的家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