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治所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北約12公裡護堡子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此曾經出土唐碑,嘉慶二十五年(1820)徐松曾調查城址,發現金滿縣殘碑。19世紀以後,英、日等國先後派探險隊在此調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故城進行調查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疆文物部門曾多次調查。1979~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庭故城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遺址簡介 故城遺址在當地俗稱“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礎上建立的,九世紀以後屬於西州回鹘。十三世紀初隸屬蒙古,憲宗時曾在此設置行尚書省。元在此設“別失八裡元帥府”,當時仍是北疆的重鎮。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時候才荒廢不用。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國的學者徐松首先來此進行調查,發現了唐金滿縣殘碑等珍貴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領的考察隊和英國人斯坦因分別來此非法調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也曾對遺址進行過發掘,並由中國學者袁復禮負責測圖。1979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進行過兩次調查和測繪,在城西700多米處發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時期的佛寺遺址中,發現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畫。

北庭故城遺址
古城的規模十分宏大,平面呈不規整的長方形,分內外兩城,內城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北的地方。外城牆周長達4596米,內城牆周長3003米;城牆高10多米,是夯土建築而成的,厚8~12米,有馬面及護城河等軍事防御設施。城內原有的建築破壞殆盡,僅保存下來了3處殘破的牆基,9處殘基址,其中2處是佛教寺院的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外城應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顯慶(656年~661年)和開元(712年~756年)以及高昌回鹘時期,曾多次對城址進行過修補或增築。內城建於高昌回鹘時期。在城內曾經出土了很多唐代的板瓦、筒瓦和蓮花紋方磚,並在城的西北角出土了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和工藝水平很高的銅獅、石獅、葡萄紋銅鏡、開元通寶、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多種文物。
北庭故城遺址-歷史背景 據史籍載,舊址為漢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滿城。後為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的駐節之所,稱“可汗浮圖”。唐代為庭州,長安二年(702)在此設北庭大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後改後庭)、西海4縣。後改北庭節度史,所轄瀚海軍駐此。為唐代北疆重鎮。貞元六年(790)陷於吐蕃。9世紀後屬高昌回鹘,為其夏都,又稱“別失八裡”,意為五城。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駐守;公元七一二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轄北疆廣大地區,所以稱作北庭。13世紀初,隸屬蒙古,元代在此設“行尚書省”和“別失八裡元帥府”,城約廢棄於元末明初。

西大寺壁畫
北庭故城遺址-范圍格局
故城分內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規整的南北向長方形。外城始建於唐代初年,後經兩次修補,周長4596米,東牆長1686米,南牆長850米,西牆長1575米,北牆長485米。牆基殘寬5~8米,殘高3~5米,均系夯土築成。夯層平整堅實,厚約7厘米。北城城門保存尚好,門寬8米,有甕城。其余三面城門無存。現存馬面34個,間距約60米。西牆中部偏南,存敵台1座,長22米,寬16米,高6米,頂部存房址殘跡。外城四角原有角樓,西北角台基東西長25米,南北寬23米,殘高約11.5米。護城壕寬30~40米,深2~3米。

北庭故城遺址
內城位於外城中部偏東北,約建於高昌回鹘時期,周長約3003米,南牆長610米,北牆長818米,東牆長560米,西牆長1015米。基寬3~4米,殘高約2米。夯築,夯層厚10~15厘米。北、西牆城門遺跡尚存。北門寬5.5~6米,左右台基有對稱排叉樁槽。原為過梁式木構門洞。城牆外現存馬面14個,間距50~70米。東、西牆中部各有敵台一座,東南、西北、西南角樓殘基尚存。城壕寬10~30米,深1~3米。
城內殘存多處大型夯土台基,有的面積達2000平方米。城內散布有殘磚斷瓦及陶片。陶器主要為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器形有雙耳罐、甕、盆、盤、碟、盂等。磚有蓮瓣紋方磚、素面方磚及素面長方磚3種。瓦有筒瓦、板瓦,瓦當為圓形,飾蓮花紋。此外還有少量鈞瓷、影青瓷殘片,並采集到石獅、銅獅、刻花石球、葡萄紋鏡、蒲類州印及大量唐代銅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