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六大民居派別之北京四合院

六大民居派別之北京四合院

日期:2016/12/14 13:13: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恭王府近景

恭王府近景

恭王府-錫晉堂

恭王府-錫晉堂

恭王府一角

恭王府一角

恭王府園林

恭王府園林

    六大民居派別之—(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占地面積極大。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栀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小姐、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傳統住宅多為內向型院落式布局,是封閉性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也非常適合看重隱私的現代人獨家居住。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盡管四合院方正規矩,但仍不失變化,各家院落有各家院落自己的特點。四合院建築,不僅和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契合無間,而且表達了中國人中正平和、變通有則的處事態度。

    四合院是中國建築的細胞,是中國建築的根。紫禁城裡的一些建築、北京的王府、會館、廟宇、祠堂也多是一些大的四合院建築。四合院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種住宅,是中國人在建築藝術的一大創造,是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代表古建築:恭王府

    位於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國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

    恭王府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初為大學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這裡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奕訢,身兼議政王、軍機領班大臣等要職,重權在握,顯赫一時,乃大築邸園,同時也對府邸部分進行了修繕與改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築規模與格局,就是在那個時候最後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後半部為幽深秀麗的古典園林,總占地面積將近六萬平方米。其府邸建築莊重肅穆,尚樸去華,明廊通脊,氣宇軒昂,僅次於帝王居住的宮室。府後的萃錦園則銜水環山,古樹參天,曲廊亭榭,富麗天然;其間景致之變化無常,開合有致,實為中國園林建築的典范。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在這塊位於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龍水"環抱著的風水寶地上,元、明兩朝曾經有過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就連皇帝也來此禮佛上香。大約十六世紀中葉,該寺院才逐漸荒廢,淪落為明朝廷的供應廠;清朝入主北京以後,在這裡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內務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後,在皇帝面前紅得發紫的和珅,相中了這塊四周萦水,遙接西山,而且又離“皇上家”不遠的風水寶地,遂以高價購買下這裡的多處房產,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恭王府之被稱“半部清朝史”,是和居住在這裡的三代主人密切相關的。盡人皆知,第一代府主和珅,是乾隆晚期的宰輔、大學士,又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關他的傳說也因此多不勝數。特別是他的兒子豐紳殷德,後來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兒固倫和孝公主為妻,使這座豪宅一時成為了實際上的公主府……

    嘉慶四年,和珅因罪賜死,嘉慶皇帝遂將這座宅第轉賜給他的小弟弟慶郡王永璘。永璘大概算得上歷代主人裡最為鐘愛這座豪宅的人。早在和珅當道時,乾隆的諸位皇子便湊在一起商訂,將來不管誰當了皇帝,都要“辦”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說:“將來不論哪位哥哥當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這座豪宅賞給我,我就知足!”

    說到永璘,或者許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孫子,那個與李鴻章一起同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的慶親王奕劻,恐怕又是無人不曉了。奕劻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貪官,但與清末那一群懦庸無能的王公貝勒相比,他總還算是一個敢於負責,能夠委以重任的人。因此,從同治朝起,奕劻便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在鹹豐將府邸改賜恭親王之前,他一直以輔國將軍的身份在此居住。

    至於說恭親王奕訢,那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其後(1853-1898年之間)的幾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動,"辛酉政變"時,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奕,整部中國近代史,乃至後來的中國歷史就會改寫。

推薦閱讀:

喇普德慶寺壁畫

民間古建築木雕藝術與茶館文化的結合

南京僅存二戰時期的日本神社

福建翠郊古民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