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清昭陵
日期:2016/12/14 12:42:4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沈陽清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郊約十華裡,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清昭陵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茏,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
清昭陵陵寢是清朝第二代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勃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清昭陵除了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多次改建和增建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石牌坊在正紅門前。牌坊在明清陵寢中是一件典型建築物,它是祭祀儀注的起點,就是說祭陵人進入牌坊門就等於進入祭祀狀態了。昭陵石牌坊是一座仿木架結構的雕刻。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夾桿作用的五對石獅(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
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方台式磚石結構,下有單體拱形門洞。門楣頂部豎有石刻門額,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體豎刻“隆恩門”三字。門臉用石雕成,上刻雲紋,下鹼部位刻有松、石等圖案,松樹老干盤曲,狀若游龍。門洞中間有木門兩扇,外包鐵皮,並有門槓鎖閉。門前原有一座由青磚鋪成的方形“丹墀”,是谒陵官員行禮之處。隆恩門的頂部有門樓,俗稱“五鳳樓”。樓凡三層,三滴水式建築,頂為歇山式,大脊原有四條金鏈連接。這些金鏈(實際為鋼鎏金)俗稱“江山萬代”,民國年間,因地方不靖,恐金鏈丟失,將其摘下交給官署保管,後來,卻不知去向。五鳳樓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上下三層,內外彩畫油飾,式樣頗像沈陽故宮的鳳凰樓。此樓是清昭陵最高建築,據說從前天氣晴好時,登樓遠眺,可以看見百裡之外的遼陽太子河。
大碑樓是皇陵最神聖的地方。大碑樓也叫碑亭,樓的外形是九脊重檐歇山式,頂上滿鋪黃琉璃瓦,飛檐斗拱,枋、柱、檩、椽各處均施以彩畫。四面為紅牆,每面各有一座拱形門。亭子下部為方形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階),亭子正中立一甬“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
進入大紅門向北有三條用石板鋪成的筆直石路,正中與“神門”連接的路叫“神道”,又名“參道”,它和“神門”同樣是所謂陵主“靈魂”出入陵墓行走的道路。
推薦閱讀:
沈陽故宮
東莞企石:清湖村民自發捐款保護村中古建築
海口出土一批文物 宋代串錢棉線至今沒有腐爛
山西省級重點文物“無梁殿”瀕臨倒塌
在神道兩側立有六對石獸,它們由南而北的排列次序是:石獅、石獬豸、石麒麟、石馬、石駱駝、石象,這些統稱“石像生”或“石獸群”。石獸各個雕刻得神態逼真,雕工細膩,石獸下面有須彌座,座上雕刻著紋樣錦袱,四角各附一古錢。須彌座四面分別刻有石榴、卷草、寶相花等圖案。石座的精美襯托了石獸,使它們更顯得華貴而威武。這些石獸猶如一些“衛士”,虔誠地守護著陵寢。詩人苗君稷稱:“十二御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雲霄”,寫的就是這批“石像生”。在陵寢所以選用獸類做“石像生”,是因為它們的原形各有性情和特色。
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周長七十九丈,青磚堆砌,東、西、南三面有雉堞(垛口)及女牆。北面砌成宇牆,門兩側有“馬道”可供上下。馬道寬5.4米,青磚鋪成,路面由外向裡傾斜。城四角有角樓,角樓為二層,均為一間,黃琉璃瓦頂,大脊正中有寶葫蘆,四拱角下各懸有風鈴。內外油飾彩畫,正面有對開板門,內有樓梯可供上下,上層有四扇格扇門。
雉堞林立,門戶森嚴,俨然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傳稱方城是盛京城的縮影。
隆恩殿又稱“享殿”。昭陵隆恩殿是祭祀陵墓主人太宗皇太極及孝端文皇後的場所。崇德八年八月草創,順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時懸掛匾額。
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長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台基為須彌座式,四周有勾欄。正面為“礓路”(即台階),正中一路是一塊巨大的丹陛石,長5.5米,寬近2米,此石又名“彩石”,上面雕有“壽山福海”及“龍鳳合歡”圖案,寓意“帝後和美,福祚綿長”。
寶城中間的丘冢叫寶頂,又叫“獨龍阜”,高二丈,周長三十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黃土)夯築而成。相傳,修寶頂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打襯土時,選擇一批十歲左右男童在土上踩踏,邊踩邊砌。大概由於童男童女在傳統觀念中是純潔吉祥的象征,使用童子夯出於吉利的緣故吧。另外,寶頂表面還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潔堅固,不受雨水滲透和沖刷。
地宮在寶頂之下是陵寢的“心髒”部位。官書對皇陵建築以及典章制度並不隱諱,唯獨地宮例外,地宮內幕官書諱莫如深,因而引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說和不經之談。
二柱門在隆恩殿後身,又叫“沖天牌樓”、“照牌”。門為一間,其上有一懸山式琉璃瓦屋頂,兩邊各有一方形石柱,兩石柱之間有木板門,此門叫“二柱門”,板門常年關閉,僅在大祭時開啟。石柱前後有抱鼓石。柱子的頂端各有一“望天犼”,此犼坐北朝南,其中一只身上鎖著一條鐵鏈。民間相傳:當年工匠在雕刻此犼時,不慎把手指砸傷,鮮血濺在犼的身上,由於日精月華的照射,此犼便成了“精”,此後便不再安分守己,經常下來到陵前的渾河去喝水。此事被皇帝知道後,傳旨把犼用鐵鏈鎖上。
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為香爐(又叫“海山”),兩側有香瓶、燭台各一對。香爐為二耳三足,上面刻有萬蝠如意流雲回紋及靈芝、旋螺、寶珠等紋飾。腿為掏象鼻腿。造型穩重,爐中立有白石雕的“火焰”石帽,兩側的香瓶上立有紫石(一說為“端溪石”即制端硯之石),端溪石是名貴石材,多用以雕石硯,因石質豎潤,墨水會經久不干。這些火焰石帽寓意香煙不斷,燭火長明,大清江山萬世一系。
這座祭台是大祭時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舉哀”和獻奠酒之處。有人說,地宮入口處在石祭台下,據傳說,康熙六十年雍親王恭代聖主谒陵,“曾啟視此門”,進入地宮。不知此事是否真實,但也有人說,石祭台一經設立,永世不許挪動。
推薦閱讀:
沈陽故宮
東莞企石:清湖村民自發捐款保護村中古建築
海口出土一批文物 宋代串錢棉線至今沒有腐爛
山西省級重點文物“無梁殿”瀕臨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