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漳河谷的木構奇跡
日期:2016/12/14 13:27: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襄垣縣甘村,當濁漳南源和西源匯合後,就算干流了。繞過襄垣縣城,濁漳河往東部山區流去,在雙河口遇到來自武鄉縣的北源。三源合一,沒有歡呼,沒有休整。濁漳河在寧靜的峽谷裡拐了一個彎,進入黎城縣境內。濁漳干流有平頭河、源莊河、小東河、平順河、露水河匯入,名列山西第二的170多口辛安泉泉群,也帶來了一定的水量。在鳳凰山下原起寺,濁漳河調整方向,一路東去,由石城鎮馬塔村出省,流入河南河北。濁漳河干流全長124.7公裡,境內流域面積2715平方公裡。
平順是山區縣,濁漳干流深切太行山脈,在峽谷間曲折穿行。兩岸階地,河心沙洲,往往柳樹成林,纏綿婉轉,頗有江南水鄉的風致;在陽高鄉奧治村附近,濁漳河穿越紅色砂巖地帶,又變得瑰奇險峻,英姿勃發;下游石城鎮一帶,則群山連綿,峰高水寒。
但是平順縣最讓我驚奇的,不是河流本身,而是河谷兩岸保存的古建築。山西是文物大省,我國宋元以前地面木構建築72%以上分布在山西,可以確認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也統統在山西。長治是山西的文物大市,據2008年調查,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單體數量達162座,居全國同等城市之首。我市幾座最重要的古建築,都分布在平順縣。
北耽車鄉王曲村的天台庵,一座建築面積不到100平方米的孤零零小廟,很不起眼,卻是我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之一,始建於公元907年。天台庵很低矮,廣深各三間,平面成正方形,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站在它面前,那平緩的屋坡,深廣的出檐,如飛的四翼,讓我的心靈突然安靜下來。環顧四周,群山肅立,炊煙袅袅,濁漳河繞村而過。質樸、端莊、從容不迫。這就是我們魂牽夢萦的大唐氣象。
北耽車鄉還有一處國寶,坐落於實會村龍耳山中的大雲院。據殿前的文字簡介,彌陀殿建於公元940年,為全國5處五代木構建築之一;殿內21平方米壁畫,為我國同期寺廟道觀中僅存的五代壁畫。走進室內,光線暗淡,經過修復的牆面光潔平整,但畫面卻顯得斑駁陸離,不易辨識。我沒有細細解讀故事,光看那豐腴的觀音、菩薩、天王、羅漢造型,廣袖長裙的樂伎且歌且舞,優雅的绛紅與青綠,就感到一股塵封已久的華麗氣息撲面而來。晚唐五代,一個我們多麼熟悉又陌生的時代。
深山藏古寺。石城鎮的龍門寺,遁跡於山谷之中,遠離塵囂,門前兩株白皮松高大而優美。比較起來,龍門寺更像一個建築博物館。其前院西配殿建於公元925年,為五代後唐遺構;大雄寶殿建於1098年,是北宋風貌;天王殿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元構;其他殿堂則為明清重建。一座寺院,集五代、宋、元、明、清建築於一體,據說為我國現存文物僅見。
推薦閱讀:
萬名游客領略東陽木雕文化
潭柘寺
古風猶存的巍山古城
錦溪古鎮:睡夢中的少女
我後來還看過其他幾處古寺院。長子縣法興寺的唐塔造型奇特,更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宋塑十二圓覺像,潇灑飄逸,有一種絢爛已極的樸素。長子縣崇慶寺山門前數十株白皮松實在太美了,然而終究抵不過寺內宋塑三大士和十八羅漢給我的震撼。長治市區觀音堂的彩塑是明代作品,或站立,或垂掛,鋪天蓋地,密不透風,大大小小有400余尊,令人目不暇接。
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濁漳河谷附近保留了這麼多唐宋金木構古建築?市志辦副主任馬書岐先生解釋說:“平順是山區,比較封閉,經受的戰亂和破壞比較少。古文物容易保存下來。”我覺得與地形也有一定關系。濁漳河在這一帶曲流深切,水位較低,地下潛水面也低,像天台庵、淳化寺、龍門寺、大雲院這些高台或山腰上的建築比較干燥,不容易受潮腐爛。山西省第四地質工程勘察院賈志寧院長告訴我:“太行山的巖層主要為古生代的石灰巖和白雲巖,其特點是透水,不含水。但它們不能稱為喀斯特地貌,因為山西降水量小,巖溶發育不典型。”他的觀點給了我啟發:平順少雨,即使下雨,石灰巖也能迅速吸收水分,滲入地下。如此干爽的自然環境,實乃木構建築的福地。
作為上黨的母親河,濁漳河的結局很奇特。事實上,它沒有在河道裡流完全境。平順石城鎮崔家拐村附近,人們在河床上建起了一道高高的過水壩,河岸南側有條引水渠,在我看來,那條大壩毫無用處,因為濁漳河的徑流全部湧進水渠,滔滔而去,這就是著名的紅旗渠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濁漳河受到了人為“劫持”,離開河道,通過70公裡長的“別道”奔赴河南林州市。紅旗渠於1969年建成,是當時“人定勝天”理論的一個重大成就。
大壩以下,離省界還有41華裡的濁漳河道,流水稀少,但不絕如縷。天脊之水,當它終於從太行山沖決而出時,你也許會驚奇,不如想象那樣磅礴。
推薦閱讀:
萬名游客領略東陽木雕文化
潭柘寺
古風猶存的巍山古城
錦溪古鎮:睡夢中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