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沈陽福陵

沈陽福陵

日期:2016/12/15 15:24:4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福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渾河北岸的天柱山上。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為位於盛京的東邊,故又稱“東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

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創業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衛指揮使,從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開始統一女真族各部落。到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式稱汗自立,創建了“後金”政權,成為與明王朝對立的地方政權。以後其力量逐漸壯大,開始不斷往外發展,與明朝中央爭奪政權。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在寧遠戰役中,努爾哈赤負了重傷,8月11日,死於離沈陽四十裡的瑷雞堡,終年68歲。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三月,才選中渾河北岸的天柱山,開始在這裡營建陵寢,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竣工。以後又經過康熙、乾隆等朝的增建,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組完整的陵寢建築群。

陵園的總面積約為19.48萬平方米。南向,四周圍以紅牆,正中是正紅門,自南而北地勢逐漸升高,門外的兩旁對立著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有滿、蒙、漢、回、藏五種文字的下馬碑。正紅門是很長的一段神路,路的兩側有坐獅、立馬、臥駝、坐虎等四對石獸。盡頭是利用天然山勢修築的一百零八級磚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磚階之上是碑樓,樓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內立康熙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

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恩門,上建三層歇山式的門樓建築。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城內正中是坐落在須彌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單檐歇山式,殿內供奉著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後邊有洞門,洞門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樓,中間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內的建築,屋頂都鋪有黃琉璃瓦,廊柱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玺”壁畫。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前壁的正中有琉璃一座照壁,其後是圓形的寶城。寶城的正中是圓形的寶頂,下面就是埋葬靈樞的地宮。

福陵的周圍,河流環繞,山崗拱衛,望去氣勢宏偉,景色幽雅,風景優勝。清人高士奇曾有詩雲:“回瞻蒼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雲上,天因列柱崇。”正是這裡風光的具體寫照。“天柱排青”是著名的沈陽八景之一。

中國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