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金元古建 石掌玉皇廟
日期:2016/12/14 12:42: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潞城鎮石掌村位於陵川縣城東南,該村地緣優勢比較突出,可謂是“樞紐”。記者曾多次途經此地,感受到此地的交通便利,卻全然不知這裡還有座“國保”級文物——玉皇廟。從少得可憐的歷史資料和少數尋訪者含糊其辭地描述中,記者愈加感受到石掌村玉皇廟就像一處迷霧籠罩的自然美景。帶著好奇又有點敬畏的心情,記者走近這座古廟,領略其神秘風采。
石掌玉皇廟的山門
碑文記載至少重修三次最早為明萬歷十一年
5月28日,在陵川縣文物局工作人員段明月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石掌玉皇廟,廟門緊鎖著。段明月隨即聯系到古廟看門人。
在等待看門人的間隙裡,記者先對古廟的地理位置進行了觀測:玉皇廟位於一個由南至北漸次抬高的自然山坡地形上,整體看上去頗有氣勢。整座廟東西大概占到九間房的寬度,山門正中為三開間抱廈。抱廈上的木雕有多處破損,但整體效果依然恢弘。雕梁上的龍飾雕工細膩,同時又氣勢磅礴;人物表情清晰圓潤、栩栩如生。段明月介紹:“這三開間抱廈重修於民國時期,不過,在工藝上絲毫不遜金元時期,這樣精巧、華麗的古建陵川罕見。”
20多分鐘後,在田裡勞作的看門人張寶花姗姗而至,將山門開啟。
我們進入山門,門內有一屏風,屏風很簡陋,為村民所修,大概起個擋風的作用。但盡管如此,記者仍感到穿堂風的猛烈。進入院內,回首而望:山門的內側是一座倒座舞台。此時,村干部李貴龍為我們一一作了介紹:“此舞台兩側耳樓各四間。耳樓上層在演出時作為演員休息、化妝之所,下層在日常用作廚房、庫房等。屬於晉東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廟宇布局。十多年前,這裡還是村裡唱戲、趕廟會的主要場所,直到被文物部門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才被保護起來,並派專人看守。”
拾階上行,環顧整座院落可以看到,這裡東西兩側的耳殿、配殿、耳房、配房、廊房等建築一應俱全,總的風格比較類似,部分建築特點略有不同,據判斷,這有可能是後代多次重修所致。不過,由於這些配房皆出現較嚴重的損毀,不得進入參觀,並沒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地方。只有東西兩通石碑,記載著廟宇的歷史延續。據石碑記載,石掌玉皇廟在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行過一次重修;清鹹豐四年(即1854年),該廟再次重修,並增修下院東西配房,創建戲台,不過,這次維修歷時時間很久,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工程才全面竣工。另外一次重修是在民國六年(1916年),此次修建增加了山門前抱廈。
看到記者對碑刻感興趣,看門人張寶花打開了話匣子:“這裡以前還有一座更古的石碑,我小的時候還看見過,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廟正殿做倉庫用時弄丟了,也有可能是埋在廟裡哪個角落了。”遺憾的是,該廟的詳細創建年代至今無從考證,也許那塊遺失的古碑正是解開此謎的鑰匙。
正殿東南屋檐已經局部坍塌
正殿門前石柱上盤龍雕塑已無跡可尋,山門的內側是一座倒座舞台。
正殿位於古廟院子的最高處——第三層院落中心的石砌台基之上,據目測,石基高度約1.2米左右。在正殿門口,記者俯視這座建築,細數院內東西兩側共有配房二十余間。總體布局歸納起來可看作是“一線、兩行、三層、東西對稱”。“一線”指南北中軸線一條,由南而北為山門、正殿。“兩行”即與中軸線十字交叉、東西一字排列的稱為行。廟院南端為第一行,山門居中,兩側各建耳樓四間;廟院北端為第二行,正殿居中,兩側建耳殿各四間。“三層”是指山門與正殿間依地勢逐漸上升分為三層院落,山門、東西看樓圍成第一層院落,東西廊房圍成第二層院落,正殿、東西耳殿、東西配房圍成第三層院落,每層院落間有台階相連。“東西對稱”是說中軸線東西兩側的建築除部分略有不同外,總體規模、樣式基本相同,屬於一座中規中矩的太行古廟。
“正殿是玉皇廟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廟內最古老的建築,是該廟的核心價值所在。”段明月手指正殿方向為我們介紹。他說,正殿的前檐鋪作在後代重修時做過較大調整,柱頭鋪作為四鋪作,華栱刻作昂形,耍頭刻作龍頭形。殿內外構架均施彩畫,根據碑文和實物判斷,彩畫應屬明清之物。而後檐及兩山鋪屬於早期遺構,現存大殿主體木結構為金代風格。
記者仰視正殿上方,正殿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梁架為前乳栿對四椽栿。大殿為單檐歇山頂,灰色筒板瓦鋪制。此殿梁栿用材較大,前檐為四根石柱,檐柱側角明顯。東南屋檐已經局部坍塌,椽飛露在外面,急需維修。轉角鋪作為單下昂四鋪作,昂為假昂,耍頭刻作真昂。當心間補間鋪作為在瓜栌斗上出45度斜栱,耍頭刻作龍頭形。兩次間補間為四鋪作,第一抄華栱刻作昂形,耍頭刻作龍頭形並且為真昂。轉角鋪作的裡轉中,正面與山面兩次間補間鋪作昂尾承托襻間枋,在第一抄華栱之上出斜栱一抄,並承托正面與山面兩斜栱承托一抹角梁栿共同承托角梁,其中在正殿內的轉角後尾中也應用了一簡潔的抹角梁。整個大殿頂部全部采用木質材料,用材宏大。
看門人張寶花驕傲地說:“石掌的玉皇廟在附近四鄉八裡是最好的古廟。”她手指正殿門前的兩根石柱說:“這兩根柱上以前是兩條盤著的龍,現在都看不見了,那雕龍活靈活現的。”記者仔細一看,石柱上除有一顆銹跡斑斑的大號古釘尚存外,已經什麼也看不到了。隨後,張寶花又煞有興趣地指著東側台基凸出的一塊不規則形石頭說,傳說這塊石頭會長的,也就是石掌村名的來歷,最初叫“石長”。
用材奢華的玉皇廟為何會修建在石掌村?正殿頂部木構為金代風格
玉皇廟在古時的主要功用是什麼?為什麼用材如此奢華的玉皇廟修建在石掌村?
這大概首先得從陵川的歷史說起。記者通過翻閱相關史料得知,陵川自有城以來,金、元兩代是陵川文化的鼎盛時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陵川縣志》雲:“陵川文化自隋置縣以來,惟金、元兩代最盛,明、清漸衰,入民國而尤衰。”在這一時期,陵川不僅出現了以郝天挺為代表的“郝氏家學”和以郝經為代表的一批有影響的名臣、名士、名流,而且科甲連綿,人才濟濟,出現了名噪一時的武氏叔侄“三狀元一進士”和趙氏“兄弟狀元”。或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政治、文化背景,陵川的各類廟宇建設才得以發展壯大起來。通過現存的陵川14處國保單位名錄來看,金代建築就占到12處,由此可見一斑。
石掌村為何會有這樣的豪華建築?這恐怕得從石掌村的地理位置說起。據史學家分析,從陵川12個金代國保建築分布來看,有4個處在禮義鎮境內,潞城鎮3個,城關鎮2個,附城鎮2個,西河底鎮、楊村鎮、奪火鄉各1個。這幾個鄉鎮有一個共同特征:一是交通優勢比較明顯,自古就是陵川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二是地勢相對平坦,氣候比較溫和,是陵川縣的主要產糧區;三是因交通便利形成了商品集散地,促使商業較為發達。也許,石掌村也正是因為具備了這幾個要素,一座精美的寺廟建築才坐落於此。
陵川古時的廟宇,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它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廟學教育”。據史學家考證,古代陵川的教育,是以“廟學教育”為主體,兼以“書院教育”、“私塾教育”和“義學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的一個社會教育體系。也就是說,先前村裡的孩子到“廟上”上學,並不完全是經濟條件的制約所致,而是一種自然而然接受“廟學教育”的傳承。
除此之外,古廟應該還有一項重要功能,便是它的實用功能。據清同治時期重修碑刻記載,當時玉皇廟重修,除正殿外,還增修下院東西配房六間,並創建三間舞樓,隨帶東西配房八間。另外,還修建了馬廄、牛屋、廁所等公用設施。也就是說,古人修建時就已經考慮到該廟的實用性,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為村裡人提供了精神活動的場所,也為南來北往的商賈行人提供了棲身之地。
采訪中,記者還得知,石掌村的村民對此廟的保護意識很強,1990年,曾自籌資金對該廟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由於玉皇廟的特殊價值,國家文物部門也特別撥付專款,即將對此座古廟進行修繕。時日不久,我們將會看到一座巍峨的金元古建重新煥發熠熠光彩。
【國保檔案】
國保名稱:石掌玉皇廟
保護現狀: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耳房、配房。正殿東南屋檐已經局部坍塌,椽飛露在外面。
始建年代: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明、清時代。
入選時間: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濰坊寒亭村於氏宅院民居
濰坊寒亭一孔橋
濰縣萬印樓
開封山陝甘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