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紅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在故宮博物院北側的景山公園東邊,五四路北側,中國美術館的西邊。北京大學遷出後,曾為國家文物局辦公樓,現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整座建築通體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名。始建於1916年,1918年落成。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五四運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操場是反帝愛國運動的策源地。
1918年以後,陳獨秀、李大钊、魯迅、胡適等曾先後在此任教任職。李大钊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在此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新青年》、《每周評論》上發表了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五四運動後不久,李大钊等在紅樓建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一樓東南隅有兩間向東的屋子,為當年李大钊辦公的地方。魯迅先生自1920年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在紅樓授課達6年之久,講授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許多革命青年。鄧中夏等著名共產黨人也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918年毛澤東首次來北京時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也曾在此工作。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東西寬100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4.34米,樓高4層,有半地下室,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紅樓建成後成為前北京大學的校部,並作圖書館和文科教室。半地下室設有印刷廠,第1層為圖書館,第2層為行政辦公室,第3、4層為教室。
1918—1919年,毛澤東同志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紅樓一樓東南隅有兩間西向的屋子,是李大钊同志當年辦公的地方。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