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晉城兩座金元古橋已成高級別危橋

山西晉城兩座金元古橋已成高級別危橋

日期:2016/12/15 1:19: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經鑒定,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的景忠橋已經成為四類危橋,而建於金代的景德橋則為五類危橋。”近日,山西省晉城市政公司公布的這一結果,使得這兩座古橋再次引發民眾關注。古橋能否保住,將如何修繕,牽動著每一位古建築愛好者的心。 
  已成高級別危橋

  在晉城西大街附近,坐落著已有800年歷史的景德橋,它與城東的景忠橋並稱為古澤州(晉城古稱澤州)的“姊妹雙橋”。然而,近日,晉城市政公司公布的對市區內30多座橋梁涵洞的檢測結果,卻讓民眾對它們的“健康”揪心不已。

  “我們主要從橋體裂縫寬度、深度、承載能力等方面,對市區內30余座橋涵進行全面檢查。按照安全運行等級,橋梁可以劃分為五類,數值越高,危險等級越大。”晉城市政公司養護管理處設施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其中山西省文保單位景德橋和景忠橋保存狀況堪憂。站在古橋附近,就能看到橋拱已經彎曲,橋面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該負責人表示,鑒定結果顯示,景忠橋已經成為四類危橋,目前只能勉強通行;景德橋則屬於五類危橋,已經不具備機動車通行能力,需要立即編制方案進行維修。

  “在宋遼時期,由於橋梁建設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使用小券拱橋梁,像趙州橋那樣大跨度的大橋比較少見。在金元時期,晉城還沿用這種大跨度的橋梁形制,且工藝非常精美,堪稱金元橋梁的代表性作品。”山西省文物局原總工程師柴澤俊認為,目前,國內尤其是北方現存的宋遼之後的橋梁非常稀少,景德橋、景忠橋的存在,是研究當時橋梁的重要實物資料。

  “以前,橋梁主要供馬車和行人通行,負重不會超過1噸。現在大卡車一般載重幾十噸,而且長久以來,兩座古橋一直在承載著緩解交通的重任。”柴澤俊說,這必然會導致古橋逐漸變成危橋。

  破敗的“姊妹雙橋”

  “聽老人說,景德橋附近曾經有一座景德廟,景德橋的名字由此而來,而景忠橋又是承襲景德橋的名字而來,因此它們才有了‘姊妹雙橋’的稱呼。”4月27日,記者針對“姊妹雙橋”進行探訪時,家住景德橋附近的張大爺說。

  然而,在歲月變遷中,“姊妹雙橋”已經失去舊時的動人面貌。在景德橋附近,記者看到,此處人流量較大,聚集著不少小商小販,遠遠地就能聽到叫賣的吆喝聲。而800多歲的古橋,已經破敗不堪。古橋兩邊的石質護欄已經出現裂縫,護欄上的石柱多數殘破。橋面兩側的石雕獸面、海馬、海水等圖案也模糊不清。在古橋的西側,立著滿是污垢的“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古橋下的西沙河滿是污泥,垃圾遍地,偶爾還可以看到流浪狗出沒的身影。

  沿著西大街往東走幾百米,就到了景忠橋。景忠橋橋面欄桿低矮無奇,是清代橋梁上常見的形制。景忠橋東側有兩塊石牌,一塊寫著“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時間為1986年8月;另一塊是《景忠橋修繕記》石碑,顯示現存景忠橋橋面以上部分為1996年重修。記者看到,現在的景忠橋同樣破敗、殘舊,橋邊的神獸頭被遺棄在了堆滿垃圾的牆角,橋身的龍首髒污不堪,兩邊的石質護欄到處都是裂縫。古橋下堆滿垃圾,在遠處就能聞到一股嗆人的臭味。

  目前,景德橋僅限摩托車、自行車和行人過往,而景忠橋仍然正常發揮著東西方向的交通功能。歷經800年滄桑,“姊妹雙橋”的保存狀況令人唏噓。

  專家呼吁加固搶修

  對於景德橋、景忠橋的現狀,柴澤俊表示非常擔憂,他呼吁相關部門行動起來,保護古橋。

  《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依據相關條款,景德橋、景忠橋的修繕、保養應由晉城市政建設部門負責。

  對此,晉城市政公司養護管理處設施部的負責人表示,公司已將橋梁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向上級部門提交了請示報告。“由於文保單位需要文物部門配合才能修繕。因此,市政部門將會盡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為市民創造安全的通行環境。”

  “古橋的檢測、評價不可以按現代橋梁的結構標准進行,若按此標准進行檢測,基本都是危橋。因此,其保存狀況應由文物建築專家和結構工程師一道,按照傳統建築的技術特征進行鑒定、評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表示,如果古橋確實比較危險,說明過去沒有對其進行很好的保護,現在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設計方案加固搶修。他建議,修繕加固後的橋梁應當保持通行功能,但只能供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使用。

  目前,晉城市政公司已經派專人加強了對古橋的日常巡視和監管,觀察橋梁運行狀況。晉城市文物部門也呼吁過往車輛通過橋體時要減速慢行,不要因操作失誤而加劇對古橋的傷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