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北方園林之皇家花園——避暑山莊

北方園林之皇家花園——避暑山莊

日期:2016/12/14 12:36: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市,面積560公頃,是北海的7倍,頤和園的2倍,僅次於凡爾賽宮(670公頃)。它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方告結束,歷時80余年,內有景點72個,康熙建景36個,皆為四字景,如:煙波致爽、芝徑雲堤等,乾隆建景36個,皆為三字,如暢遠台、水心榭等。全園四大景區:宮殿區、湖洲區、平原區和山岳區。

    園林的特色有四:縮仿名景、借景八廟、功能完備、江南手法。在康乾六下江南之後,回宮仿建多處江南名景,如小金山(仿鎮江金山寺)、芝徑雲堤(蘇堤)、永佑寺捨利塔(南京報恩寺塔)、文園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文津閣(寧波天一閣)、煙雨樓(嘉興煙雨樓)。在避暑山莊周圍的山區,建有八座寺院,作為園內的借景,它們是: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運廟、普陀宗乘廟、須彌福壽之廟、珠像寺、廣緣寺等。山莊功能完備,俨然一個城市,有街市,有住宅,有園林,有辦公室。康熙一年中一半時間流連於此。在湖洲區,大量使用江南園林手法。

    宮殿區分為正宮和東宮,正宮從麗正門到岫雲門依次為:外午門、莊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萬歲照房、煙波致爽和雲山勝地等建築,是帝後駐跸山莊時日常起居、處理朝政、舉行慶典的地方。東宮南北依次為:鐘樓、松鶴齋、暢遠樓、萬鶴松風。

    麗正門是全莊的正門,為城樓型制,下城三門,上樓五間,澹泊敬誠殿是正宮主殿,用於處理政務和舉行重大慶典,建於1711年,1754年改為楠木構架,故稱楠木廳,寬七楹,不施彩畫,紫豆瓣大理石鋪地,以烘托“澹泊明志”意境,殿內有紫檀黃楊木地坪,皇帝寶座、紫檀屏風。北牆東西有楠木書隔,隔上掛黑邊藍色夾簾,內貯《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四知書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題“依清曠”,乾隆增題“四知書屋”,取《周易》“知微,知彰,知柔,知剛”的含義,乾隆在此接見蒙古、西藏、漠南等地重要歷史人物。煙波致爽是寢宮,建於1710年,面闊七楹。

    湖洲區從東北引入武烈河之水,東南流出,一進一出,各建有水閘,成為一景。湖面被堤、橋、島分成如意湖、澄湖、上湖、下湖、鏡湖、銀湖、長湖、半月湖,島嶼有8個,較大的有小金山、如意洲、環碧島等。

    芝徑雲堤上架紅橋,建木坊,植柳樹。過堤來到如意洲,因形似如意而名,為康熙起居和辦公處,亦為太後太妃下榻處,有景點12:無暑清涼、延熏山館、水芳巖秀、偏院有一片雲、法林寺、滄浪嶼。水芳巖秀為康熙讀書靜養處,1777年為慶母壽而更名樂壽堂。浮片玉是重檐戲樓。一片雲為二層樓閣的院落,現展示清宮習俗及皇家歷史。滄浪嶼是一個園林小院,堆石成山,積水成池,汀步參差,曲廊穿梭,瀑布從依牆壁山上瀉下,此院景雖堆山太局促,但瀑布和汀步卻是上乘之作。

    如意洲北面還有一湖中小島,名青蓮島,上建煙雨樓,是乾隆南巡歸來仿浙江嘉興的南湖煙雨樓之作,雖氣勢稍遜,但構圖完美無缺,樓西有北太湖石假山,山內構洞,盤山有道,登至頂上有一亭,形式如御花園的御景亭。

    月色江聲是島上四進四合院,取蘇東坡前《赤壁賦》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意境,主殿靜寂山房是清帝讀書之所,環澄湖、上湖、下湖,據平阜,邃宇穆然淵靜,宛在水中。其後,為書齋瑩心堂,堂後是湖山罨畫,與瑩心堂的東西配殿和圍廊組成四合院,內植古松,堆假山,後門臨小溪,置平石數塊,為釣魚矶。

    文園獅子林位於湖東南角,為典型園中園,四面環水,島中鑿池,建延景樓、雲林石室、納景堂、清淑齋、橫碧軒、占峰亭、清閣、小香幢、探真書屋、過河亭,院外圍粉牆,院內積水、堆山、建橋,欲奪蘇州獅子林之工巧。入園水陸兩路均可,乾隆尤愛此景。

    湖北大片平原區,植樹一片,稱萬樹園,北部仿蒙古草原景象,建有蒙古包建築群;西面和試馬棣,為皇帝習武練功之處;東南名甫田叢樾,是皇帝躬耕之處,內有大片農田和瓜圃,田中建亭以紀,是農業為本的表現。平原區南邊沿湖建有一列亭子,從西向東依次是:水流雲在、莺啭喬木、濠濮間想、甫田叢樾等。

    山岳區占全園三分之二,主要山峰高出平原50至100米,最高達150米。顯露景點皆在山頭建亭,如南山積雪、北枕雙峰、四面雲山、錘峰落照。在山坡上建有寺院及庭院,極其清雅。山莊內的八所寺院稱內八廟,其中七所在山岳區。山區建築群落大部分毀滅,只余只處,青楓綠嶼是一個院落,建於1703年~1708年,由門殿“青楓綠嶼”、正殿“風泉滿清聽”、曲尺轉角房“吟紅榭”、別殿“霞標”、圍房、賞月台等構成。院牆粉白,如江南小院,內堆黃石,遍植紅楓,最可愛的是入口的籬笆門,令人倍覺可愛。從青楓綠嶼下山,在山谷可以見到松林密布,古松粗堪合抱,高聳入天。

    文津閣緊鎖山口,構成一個山水藏書院,此院是全園堆石最妙的一處。文津閣外觀兩層,內為三層,館藏1782年完成的《四庫全書》。閣前假山全為北太湖石堆成,既有獅子林九獅一象的形態,又有米氏十八學士登瀛洲的趣味;既有孤石成林的陽朔石林之風、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丹霞地貌。山壑間架石梁,山內構洞府,出入宛如進出桃花源。山頂兩亭如笠,山下水形如月,池中泊扁舟一葉,意境高古。閣東有御碑亭一座,閣後更鑿池堆山,使閣如生長於叢山峻峰的環抱之中,實為佳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