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佛門禅樂聞園林昆曲 人文項目為古鎮朱家角“景”上添花
日期:2016/12/15 22:32:59   編輯:古代建築
園林昆曲《牡丹亭》劇照 圖TP
【新民晚報·推薦】建築發出佛門禅樂聲,園林響徹昆曲牡丹亭,畫室掛起精品水彩圖——如今,前往江南古鎮朱家角旅游的游客將可以欣賞到由著名音樂家譚盾和“昆曲王子”張軍傾力打造的實景水樂《水樂堂·天頂上的一滴水》和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的精彩表演,而著名水彩畫家陳希旦則在此扎根創作,以水鄉碧波民宅入畫。
朱家角這一系列文化“築巢引鳳”措施,為古鎮美景“景”上添花。清華大學繼續教育上海同學會日前在此召開同學會,充分肯定了這種文化探索。
戲我難分 真跡精品
設在朱家角最美園林“課植園”的實景舞台,仿若為湯顯祖筆下那個“美麗的明代中國”天造地設。只聽得杜麗娘橋上嬌喚,柳夢梅池邊痛吟,虛實剛柔之間,讓臨水聽曲的觀眾橫生“戲我難分”的喟歎。弦樂四重奏、琵琶、女聲、打擊水樂和多媒體,在水樂堂獨特的建築結構、創意設計與朱家角古鎮一灣清清河水之外那座古老圓津禅寺的交相輝映下,《水樂堂·天頂上的一滴水》依然延續譚盾獨創的“水搖滾”風格,既充斥著傳統中國濃郁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洋溢著當代中國魅力四射的時尚情懷。
記者在一幢白牆黑瓦的清代民居門口,看見掛著兩塊牌子:“全華藝術館”和“陳希旦水彩工作室”。走進青磚鋪地的小小庭院,院東側住著人家,西側便是水彩畫展示廳。看那展示廳中的畫都是國內著名水彩畫家的真跡精品。有中國水彩畫的前輩開拓者如李詠森、潘思同、呂蒙等,也有當代名家黃鐵山、陳希旦、張英洪、陶世虎、王維新、關維興、劉毅等,幾乎成了一個中國水彩畫的小型博物館。
面向自然 對景寫生
館長陳希旦迎將出來——這位年逾古稀,用“水彩”語言歌唱、用“寫生”手段創作的藝術家是上海水彩畫界受人尊重的前輩,如今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回到上海,住到朱家角,安心創作。作品陳列室中,描繪朱家角的畫作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臨窗而坐,窗外是碧波蕩漾的小河,一排排古宅煞是入畫。陳希旦介紹說,這棟老建築有200年歷史了,這裡去年被改作水彩畫藝術館:“我跟朱家角有緣。上世紀60年代滅釘螺時我來過朱家角,這裡的‘小橋、流水、人家’十分適宜畫畫。上海是中國水彩畫的發源地,而朱家角水鄉畫水彩畫最合適。10年前我來到朱家角時,再一次被古鎮的風光所陶醉。”從此,古鎮的大街小巷又多了一位癡情的畫家。他用精湛的彩色語言,淋漓的表現技法,創作著水鄉的美景。借助透明、輕快、滋潤的水彩畫特性,以“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意境,描繪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美景圖。
常來常往 滋養內心
上海清華同學會的會員錢綠晔女士在看完《牡丹亭》後感慨萬千,這位首倡“觀水鄉美景,聽昆曲清音”的“文藝型”企業家,直呼過瘾:“現代人生活得越來越浮躁,卻忘了如何滋養內心。我們現在選擇每個月‘逃離都市’兩天,面對自然,面對自己。”她同時表示,下一次,還要帶一雙兒女來再聆妙韻。清華大學繼續教育上海同學會副會長孫金偉告訴記者,這次再度選擇朱家角召開同學會,正是去年觀摩了譚盾的《水樂堂·天頂上的一滴水》。“朱家角的文化魅力滋養著每位觀眾,也能吸引游客常來常往。”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駱玉明在前往朱家角考察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後表示,歷史上的朱家角先天富足,原本就在經濟基礎、教育水平和人口流量等各方面占領先地位,只是隨後因為中心城市的迅速發展,這些資源漸漸被抽干,但現在它又重新受到大都市模式的輻射。這個以旅游為經濟主體的城鎮引進文化藝術項目作為輔助產品,有效地拓展了城際發展空間和發展余地,不失為一條獨特性路線。 本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