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園獅子林地處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的東部,襟連清舒山館,與“水心榭”隔湖相望,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占地0.74公頃。它東部是以假山為主體的獅子林,西部是以水池為主景的文園,合稱文園獅子林。其總體布局宗法於元代畫家倪瓒的《獅子林圖》,庭院幽深,石峰玲珑,具有典型的江南風格,素有避暑山莊園中之園的美稱。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自第二次起,每次必游蘇州獅子林,對它的美景贊不絕口,並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在圓明園的長春園內仿建,翌年九月初具規模,乾隆皇帝認為圓明園的獅子林與蘇州獅子林相比是“宛若粉本此重臨”、“峰姿池影都無二”、“不可移來惟古樹”,兩者雖相差無幾,終有不妥之處。於是在避暑山莊清舒山館前,度地復規仿之,避暑山莊的獅子林是取蘇州獅子林的意境,仿圓明園獅子林的神似,追求倪瓒《獅子林圖》的神仙境界的文園獅子林。它的平面構圖與清代中期蘇州獅子林極為近似。園內假山則就地取材,用北方的青石堆成,它雖不如太湖石玲珑剔透,但都姿態萬千,形狀各異,頗具北方山石的雄壯渾厚之氣,有山洞、蹬道可通峰頂及各個亭子,園外的磬錘峰、羅漢山、園內的“南山積雪”、“錘峰落照”等景點一覽無余。它克服了圓明園平地造園,橫向布局錯落有致,縱向構圖平淡無奇的缺點,不但在橫向上著意刻畫,而且在立面上精心設計,層次分明,使人置身園內,處處美景如畫。乾隆皇帝每次來山莊必游文園獅子林,“隨景紀以詩”親題文園十六景於內。文園的水由東部的鏡湖引至園中,水繞洞行,在“延景樓”處形成較大的水面後,向北經“吐秀亭”下假山後向西,形成落澗後經“過橋亭”進入西部“清閣”前較大的湖面,後經“虹橋”在“占峰亭”腳下東流出水門進入銀湖,與山莊水系匯合。整個水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即可以觀水形,又可以聽水音,曲水多變,將水流的自然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水池上有“圓洞臥波上,遙看一月如”的“虹橋”,“支架隨橋曲”的“籐架”,池邊“虛堂不設窗棂,使因納景滿庭。朝暮雲容水態,春秋草秀花馨”的“納景堂”,在“延景樓”內即可以聽到周圍的瀑布水聲與鹿呦聲,又可以觀看到山莊內外的景色,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文園中的水池、假山、橋、亭、閣及籐架等再現了江南風格,與園外景色融為一體,乾隆曾贊曰:“何必江南羅绮月,請看塞北有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