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布展 白馬咖啡館重回提籃橋[圖]
日期:2016/12/14 1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咖啡館曾見證了二戰期間猶太難民的上海歲月,見證了同一片屋檐之下,兩國人民的艱難、堅持、友善、快樂和希望。站在復建的咖啡館門前,店主後人羅恩無比感慨地說道:“我感覺棒極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樣。”
6000美元開起咖啡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分子在歐洲瘋狂迫害殺戮猶太人,但中國上海向猶太人敞開懷抱。1933年至1941年,先後有數萬名猶太人赴上海避難或尋求中轉。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虹口提籃橋地區設立“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即虹口隔離區,約2萬名猶太難民與同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老百姓同甘共苦,結下深厚友誼,這也讓上海被稱為“東方諾亞方舟”。
這些猶太人中,大部分生活在提籃橋地區。盡管日子過得艱辛,但有了穩定的環境,人們對未來就有了期望。因此到了上海後,猶太人很快恢復了正常的生活。1939年,一位名為魯道夫·莫斯伯格的猶太人和親友,啟動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利用從維也納冒險轉移出來的6000美元,盤下了長陽路臨潼路口的一座小樓,開出“白馬咖啡館”。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的白馬咖啡館是一幢三層帶閣樓建築,底樓面向馬路的部分有一片空地,使咖啡館一半在室內、一半可露天,形成了一定規模。
“這是一個典型的維也納咖啡館。”魯道夫的孫子羅恩回憶道,“它既是咖啡館,也是酒吧,同樣還具備了餐廳的功能。”
成為當時地標之一
在上海開咖啡館,對於魯道夫一家來說,不僅為了在戰火中有個營生,也是為了追憶和平、美好的戰前生活。而這家咖啡館很快就成了當時猶太人聚居區的生活地標之一,難民們選擇在這裡小憩、聊天。在戰火漫天的陰雲下,這裡給了他們難得的放松。
甚至,在幸存的猶太難民心中,如今仍然記得這家咖啡館。
“我的父親和母親就是在咖啡館裡認識的,他們結婚後生下了我。”羅恩告訴記者,家人曾不止一次對他說過,對比在維也納時遭到納粹的追捕和迫害,當年在上海可謂是“天堂”,因為在那裡他們能安靜地喝上一杯咖啡,能與中國人安心地交朋友,“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復建中使用老建築部件
二戰之後,魯道夫一家把店轉讓後,便遠遷大洋波岸。臨行前,這位老人還和自己的妻子、兒子、媳婦以及經常來的客人,在店裡拍攝了一張“全家福”,以記錄往日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昨日復建的白馬咖啡館修舊如舊,恢復了原來面貌,人們依然可以走入其中,在感受情懷的同時喝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事實上,如今的白馬咖啡館,還使用了一批當初保留下的梁柱和樓面裝飾。而在一樓,樸素的碎花窗簾、心形镂空的靠背椅等富有歐陸風格的陳設,在70年後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
“我感覺棒極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樣。”羅恩感慨地說道,“因為上海,這個故事有了最為美好的結局。”
(來源: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