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台山:華僑老建築,凋零還是綻放?

台山:華僑老建築,凋零還是綻放?

日期:2016/12/15 0:45: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台山本地一個論壇出現了名為《鵝城,讓飛機飛一會》的視頻短片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該視頻短片全場10分14秒,拍攝者通過一架遙控飛機起飛後,跟隨鏡頭穿越了台山四九圩、端芬、水步等地的碉樓和洋房,展現了台山獨特的華僑建築文化。

  短片中出現多處字幕,點出了制作者的真正用意:“台山,位於廣東省南部沿海,著名僑鄉。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華僑引入國外建築材料、技術興建碉樓。鼎盛時期,共有碉樓5000多座,形成獨特中西合璧建築藝術。”“百年滄桑,翻新破壞,日久失修,碉樓正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謹以此片獻給正在逝去的台山碉樓。”……

  該制作者在論壇上留言道:“經濟發展了,中國強大了,殲20造出來了,而很多傳統經典卻漸漸離我們遠去。現在《讓子彈飛》的熱潮已經過去,娛樂過後,我們也許需要靜下來思考一下了。”

  一個短片引起了無數當地人的共鳴。“作為台山人,我居然說不出台山特色是什麼?為什麼說起台山,人們只會想起上下川島呢?”網友Hurting這樣說,“就選最有特色的,最有發展前景的華僑建築來開發、利用,那才是台山特色、台山名片”。

  針對這個話題,Jeffer Chen在網絡上表達了他的看法:“《讓子彈飛》及之前的《歲月神偷》都取景於舊建築。台山有大量這類型的建築群,梅家大院只是其一。我希望,大家都重視起來,能好好保護,不要老是拆了再建。《讓子彈飛》或許只是個開始,在不久的將來,不同的電影劇組來台山取景,台山的名字自然會更響亮。”

  著名僑鄉台山擁有華僑近代建築多達六十三處,但是,像梅家大院這樣的,在歷經滄桑後仍能煥發“第二春”的幸運兒卻寥寥可數。華僑建築的荒廢,讓人心痛、惋惜。如何不讓這些富有歷史價值,記錄歲月滄桑的老建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至於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被“侵蝕”,以至於凋零呢?它們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引發了當地政府、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思考……

  命運各異

  荒廢的——人去樓空後,圩市繁華不再

  近日,筆者驅車來到了隱身於台山市台城西面的圓山仔圩。同行的還有已經66歲的李伯。他是原附城鎮政府的退休干部。上世紀70年代,他曾在圓山村委會駐點工作。如果不是李伯細細訴說,筆者還真不知道,在鄉道深處還有一個圩市,以及這裡過去的繁華。

  圓山仔圩位於台城西面,台城河雷公潭段南岸。東距台城6.3公裡,西距開平市區約18公裡。這個圩市很特別,似乎是不規則的“橢圓形”。中心是一個農貿市場,是用一個個10余米高的水泥石墩圍城的石圈。包圍著市場的,是四列整齊劃一的二層騎樓,完整保留的共有59幢。騎樓樓面的裝飾十分講究,有灰雕的、有彩色玻璃的,依稀還可以看見當年的美麗。

  圓山仔圩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譚家大院”。清乾隆年間,該圩市由譚氏宗族始建,初名白水市。1929年,譚氏鄉紳設立市政會,重新規劃建築商鋪,建成了現今的模樣。

  圓山仔圩緊靠著台城河,北面設有一個小碼頭,接送貨船和趕集的村民,也曾有小火輪經三埠直達廣州、澳門等地。“當年,國外華僑捐資,修建了碼頭和渡船。那時,船家日夜把船停靠在碼頭邊,只要有乘客,他們就用竹篙慢慢地把船撐到對面。日日夜夜,熙熙攘攘,來來往往,非常熱鬧。”李伯憶起當年的繁華感慨地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出於安全的考慮,渡船不許經營下去。李伯所說的熱鬧景象也就不復存在了,但在兩岸的渡口還保留了當年讓乘客等待休憩的涼亭。

  如今,圩市裡騎樓內,僑眷已經遷走,只有一些外地人租用一些保留相對完好的騎樓用來經營加工生意。街道兩旁雜草叢生,破爛的窗戶斜斜地掛在精雕細刻的石刻旁。走在圩市的路上,李伯一直感歎,圩市當年繁華不再,人去樓空後竟是如此的衰敗。

  人氣再聚集,大院煥發“第二春”

  在台山,像圓山仔圩這樣的老圩市許多早已“作古”,然而,當年留下來的建築並沒有隨著時間而荒廢,甚至有一些建築還煥發了新的光芒。

  同樣是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圩市,80年後的今天飄散著濃郁的歷史滄桑感,然而,梅家大院卻是幸運的。

  梅家大院(即汀江圩華僑建築群)位於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於1931年由當地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大院占地面積80畝,108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呈長方形排列,中間有40畝專供商販擺賣商品的市場空地,俨然一座小方城,由於當地梅姓股東占了一半以上,故有“梅家大院”之稱。

  2000年4月,原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視察梅家大院後,認為其具有濃厚的華僑特色,十分贊賞梅家大院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隨後,一些國內建築界的專家學者考察後都認為: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國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規模的華僑建築的典型代表。

  從此開始,梅家大院作為台山獨特華僑建築的代表而逐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媒體爭相報道,影視劇組紛紛進駐,以此作為外景拍攝地。梅家大院背後的故事也逐漸被挖掘,當地的建築風格被不同的學者加以研究,如何保護和利用也在不斷地探討。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把它作為主要的拍攝場地,電影上映後,梅家大院的名字響遍了全國各地。

  成功的開發、利用和宣傳,使得昔日輝煌後陷入冷清的梅家大院,一下子又聚集了人氣,再度熱鬧起來。如今,每天幾乎有近千名全國各地的游客到此地參觀、游覽。各路商家也紛紛進駐,梅家大院的人氣越來越旺,商業氛圍越來越濃,成為台山一個新興的旅游景點,似乎當年群眾趕集購物的繁華景象,在今天重現了。

  官方:開發利用要保護先行

  2007年4月,台山市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經過四年的努力,今年初,編錄了38本《台山市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動登記表匯編》,其中,新發現的501處比較優秀的文物點中有361處是近現代文物點。

  同時,台山市文廣新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基礎上積極開展華僑建築調研工作。台山市博物館成立了調查隊,利用今年4至7月近4個月的時間,對該市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群(物)開展了一次摸底調查,並形成了初步的調查報告,編寫了《台山市有歷史文化價值建築(群)》圖文集,其中,收編了該市華僑近代建築(包括埠、圩、村和學校等)共63處。

  台山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陳彥科告訴筆者,台山擁有大量的華僑建築,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經歷了大半個世紀後,因為人們的不重視,這些舊建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通過這次的摸底調查活動,首要目標是要把這些建築列入保護名單內。他說:“一旦一個建築物或遺址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或暫訂不可移動文物時,就受到主管機關的保護,未經許可,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意變動、修改和破壞。”

  當提及如何開發利用時,他表示,目前,政府部門仍不斷與有關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建築特色還有待研究,背後的故事還有待挖掘。我們要把這些結合在一起,進行包裝整合,打造台山的品牌,這樣才能有效地開發利用。通過保護和開發,達到一個良性循環,這些華僑建築才能流傳下去,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專家:統一打造形成台山特色

  為了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獨特的華僑建築,台山市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一起共同探討,集思廣益。

  “開平碉樓與村落”世遺主要申遺組織者、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認為,台山的僑鄉文化建築首先要在命名上下功夫,統一叫“僑鄉近代建築遺產”,圍繞學術研究、旅游開發和影視基地三個方面,把僑鄉近代建築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挖掘出來。台山鄉親、五邑大學著名僑鄉文化研究者梅偉強表示,圍繞這些僑鄉建築,出版《台山文物志》和《台山僑文化僑建築文化特色》兩本書,把台山現有的政府建築、民居、圩鎮、學校、教堂等反映台山特色的洋樓建築、僑鄉建築,分門別類地加以總結、歸納,形成台山僑文化的精品。

  對於在保護、開發、利用僑文化與旅游結合方面的工作,五邑大學石堅平博士認為,要多注重挖掘僑鄉近代建築遺產背後的文獻資料,深入挖掘這些僑鄉建築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建設僑鄉文化大市積累台山特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