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對考古產生多大作用?青年考古學者黃河論劍
日期:2016/12/14 11:49: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真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感人的故事,應該把‘金爵獎’獲得者的這些幕後點滴都記錄下來。”5月21日晚,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青年學者圓桌會議在鄭州舉行,一群來自東南西北各地的青年考古學者齊聚一堂,黃河論劍,切磋砥砺,講述自己從事考古工作的故事,也闡發自己對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認識,讓參會的“老資格”考古學者也感慨不已。 本次青年學者圓桌會議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中國考古學大會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為主題,青年考古學者的健康成長是中國考古學穩健發展“走向未來”的學術希望,本次圓桌會議正是緊扣這一主題舉行的。 11位青年考古學者獲首屆“金爵獎” 在5月21日上午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舉行了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青年學者獎(金爵獎)頒獎儀式,11位青年考古學者獲得首屆金爵獎,分別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呂紅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鋒、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張全超、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崔劍鋒、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陳曉露、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副教授王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常懷穎、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蔣洪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鵬、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濤。每一位青年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都有過硬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代表了當前青年考古學者的學術水准。 當日晚上的圓桌會議上,獲得此次金爵獎的青年學者和各組織推薦的青年學者代表暢所欲言,深入交流,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國內外考古學之比較、田野考古工作經驗、科技與考古的關系、方法論反思、考古學科的學術傳承、青年學術沙龍的組織、考古學家的情懷、青年學者的成長、治學方向的轉折和進步等。 青年學者圓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主持。劉國祥的點評幽默風趣,又犀利到位,顧萬發的主持沉穩老到,使得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在活躍的學術氛圍中展開。 關於科技考古 科技是手段不能捨本逐末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的見解讓很多人產生共鳴:怎樣把科技和傳統考古這“兩張皮”貼在一起?“考古學的進步就是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全面應用,使我們獲取資料的廣度和深度、緯度都有很大的拓展,真正讓考古資料獲取信息發生質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鵬認為,世界上最先進高端的科技手段都要引進,但是始終關注的是考古問題,不能捨本逐末。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工程師李說認為,科技手段是不斷發展的,但我們的考古資源是有限的。那麼我們現在的考古是不是要徹底發掘,這應該引起思考。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副教授陳雪香表示,時代在變化,未來的考古領隊肯定更容易融入也會更好地設計和科技手段有關的課題,所以關於科技考古和傳統考古並不矛盾,我們這一代應該從人才的培養上、在課程的結構上,都提前引入。 關於中外交流 要堅持自己的民族氣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鋒說,對於年輕考古人來說,現在能夠接觸到更多外文材料,但也不能忘了中國考古學本身的特色,應該立足於本國的材料總結自己的理論。 “考古是工匠精神,不需要看得太遠,只需要珍惜當下,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做好這一點,中國考古學的未來就大有希望。”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飛用幾句簡短的發言總結了自己的看法,他诙諧地說道,自己最近這些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一座荒涼的山上面對一座古城,把它推進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女性考古 偏見何時休? 在考古界,女性從業者少是不爭的事實,與會代表中,一些女性學者認為,希望能重視女性考古從業者。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講師馬賽講述了自己當時報中文系卻被調劑進入考古系的經歷,她表示,能堅持走到今天,全是因為身邊有一群對考古執著、熱情的老師和同學。 考古究竟帶給從業者,尤其是女性從業者哪些珍貴的東西呢?馬賽說,專業思維會影響其看待問題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發生變化。考古是一個不斷發現事實的過程,會需要不同的材料來驗證,但往往還是有很多可能性,這樣一來,會慢慢形成一種開放的思維。包括對待朋友,對待親人,都會不由自主地使用這種思維去分析問題,於是各種矛盾都不再是矛盾。“尤其是婆媳關系,在女性考古人員這裡,絕對不是個事兒。”對這個形象的說法,與會女性代表深表認同。 關於未來考古方向 打破學科純潔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常懷穎認為,未來的考古學一定是時段和專業界限比較模糊的,只有多學科融合,才能組一個團隊處理復雜遺址。現在已經不是數片片數陶器年代,而是走向數據和信息都越來越豐沛的時代。青年人的知識要求也在變化,時代的誘惑也在變化,關注點不是先想學科的純潔性,而是自身對學科信息的純潔性,在這個碎片化時代如何可以找一根合理的線把它串起來。 關於考古傳播力 要有科研理念宣傳意識 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蔣洪恩認為,中國的考古從硬件來說已經接近國際先列,從軟實力來說,科研理念和一系列的合作都已經邁入國際先進的行列。作為年輕人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更重要的是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把中國的科研理念宣傳出去,把科研星火燒起來,讓好的科研理念傳到全國各個角落,使中國的不同地區青年才俊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 關於公共考古 把學術科普化是分內事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濤認為,考古學是人民大眾的事業,終歸要還給大眾些什麼,這是本分,在做好自己研究的同時,也應該把自己研究的在外人看來非常枯燥的學術內容,用淺顯的或者群眾可以接受的話表達出來,讓更多人了解考古是怎麼回事,這也是年輕一代考古人的職責,應該像對待考古本身一樣執著。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也來到會議現場,語重心長與青年學者展開了深入交流。 “聽到青年學者們都普遍談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這是客觀事實,是每一代考古人都會面對的。但是很高興大家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興趣並堅持下來,為什麼我們能承受這種艱苦呢?因為我們的情懷。”王巍所長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鼓勵青年學者,打好基礎,深入田野一線,其次還要拓寬視野,關注相關領域的發展,以及怎麼樣和科技手段更好地融合。 王巍還告誡青年學者,對於國外的研究理論不要盲目,我們是原生文明,要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借鑒外國的考古方法。中國是考古的沃土,也是各種方法的試金石。 本次圓桌會議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當前青年一代考古學者的學術特點、優勢以及有待改進的不足,總體而言青年學者們思維活躍,田野考古或實驗技術功底扎實,擁有全身心投入考古學術事業的學者情懷,對於中國考古學當前所處時代和階段有自覺的反思和清醒的認識,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充滿信心,是中國考古學未來希望之所在。 (來源: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