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官宅:卸任縣令所建 依稀當年氣派(河洛古建)
日期:2016/12/14 21:36: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洛陽這塊沃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河洛文明,其底蘊之深、種類之廣、影響之大,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其中,古建築、古民居作為河洛文明滄桑變化的見證者,如今散落在洛陽的角角落落,它們或風采依舊,或少人問津,或已為殘垣斷壁……即日起,洛陽日報推出《河洛古建》欄目,帶您探尋這些古建築的建築風格、藝術價值,發掘它們背後的珍聞逸事、歷史淵源。敬請關注。
正門旁的院牆雖為後人壘砌,但院內青松足見宅子年代久遠;院內建築雖不同程度受損,但殘留的青石階、木房梁足以彰顯古宅用料考究;飛檐翹脊雖已無往日風采,但“磚包檐”等古宅細節诠釋著主人身份……這裡就是位於伊濱區龐村鎮彭店寨村村北的王家官宅。
“磚包檐”顯示主人實力
“我們祖上是從明朝時遷來的,目前王氏後人有200多人。”彭店寨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安祥說,自己打小就生活在王家官宅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這座位於村北的古宅。
古宅正門坐北朝南,青磚壘砌。院子南北進深有10余米,院牆高五六米,亦由青磚壘砌。“院牆高是因為古宅內的建築多為兩層,這足見房主的身份不是尋常百姓。”王安祥說,古宅由青磚壘砌的院牆上,間或有長約1米、寬約10厘米的青石板鋪在牆體內,起到類似鋼筋的加固作用。不同尋常的是,古宅的椽木不外露,而是青磚裹就,被稱為“磚包檐”……這些都是尋常百姓財力所不能及的。
進入古宅,只見因多年無人居住,院內雜草叢生,堆放著不少從房頂脫落的梁木、椽木,這些木材經上百年風雨侵蝕,仍質地較好,少有腐壞。撥開雜草,我們發現院內台階、地面均是青石板,古宅用料、選材的考究可見一斑。
王安祥稱,古宅原來由前臨街、大過廳、12間廂房、後樓等組成,其中,各有6間廂房位於院子兩側,如今僅西側部分房屋尚存,且屋頂有不同程度受損。相比之下,後樓保存較好,飛檐翹脊,有七八米高,樓內樓層鋪板、木梯已被拆卸……
據介紹,王家官宅已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系縣令卸任還鄉所建
這座做工考究的古宅是何人所建?
王氏後人、70多歲的王德軍稱,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王姓始祖王老五遷居彭店寨村,世代繁衍。到清乾隆年間,王氏族人丙耀高中舉人,任安徽泗州五河縣令,任職數年。其間,他清正廉潔,身體力行,秉公辦事,深受百姓愛戴。
相傳,清乾隆皇帝的女兒出嫁,王丙耀為官清廉,拿不出像樣的賀禮,只得進獻五河縣當地產的蠟染粗布,誰知竟頗得皇帝女兒喜歡。乾隆皇帝龍顏大悅,除賞賜王丙耀本人外,還免除五河縣百姓三年賦稅。
之後,泗州連年發大水,王丙耀帶領群眾修堤築壩,晝夜守護。他及時上報災情,懇求乾隆皇帝三次調糧,助百姓渡過難關。待王丙耀卸任還鄉時,五河百姓沿街相送,依依不捨。
後來,王丙耀回鄉建房,建南北兩院,自己家住在北院,兄弟家居於南院。古宅南北兩院由一村道相隔,南院雖做工也頗為考究,但其規模、規格均不及北院。
王丙耀還特別重視家鄉教育,在修建自家宅院時,他還出資修建書院。“書院位於古宅後門北邊,王丙耀親任教書先生,召集村裡的孩子們讀書,分文不收。”王安祥說。
“一劈兩半”的傳說
距離王家官宅不遠,有一座王家祖祠,建造年代不詳。如今,在王家祖祠山門前,立有兩尊石獅。這兩尊石獅,原先位於王丙耀的墓道處,後被後人移至此處。
走進祠堂,我們在東側的陪殿內,見到了王丙耀的墓碑。墓碑通體青石,上有“皇清特受文林郎原任安徽五河縣王公丙耀君之墓嘉慶二十四年三月”等字跡。在碑身右側,有道長約30厘米的裂紋,較為明顯。在彭店寨村,關於墓碑上的裂紋,還有一個傳說。
古人認為,當官的都是天上的星宿。相傳,王丙耀自小聰明伶俐,善於畫符。一次,丙耀貪玩,在符紙上畫出關老爺的模樣,沒承想竟把關老爺招來了。關老爺命令丙耀畫符將其送回,然而,丙耀只會畫符招人,不知如何送人,這可把關老爺氣壞了,說道:“若你不是五河縣,定將你一刀劈兩半……”
“王丙耀活著時,關老爺拿他沒辦法,但等他去世了,關老爺就把他的墓碑‘一劈兩半’了。”王德軍笑著說,這個傳說在村裡廣為流傳。(洛陽日報記者 王子君 通訊員 楊萬通 張志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