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加大保護力度 推進合理適度利用
日期:2016/12/14 11:50: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文物工作者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重要指示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對新時期我國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文物界專家、學者和各級文物工作者中引起熱烈反響。
堅持文物工作方針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提得很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起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至今,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力量。”94歲高齡的文物專家謝辰生說,“文化的傳承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根,丟了魂,那是絕對不行的。這是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最大的收獲。‘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總結了文物工作實際,凝聚了無數文物工作者的智慧,是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我們一定要堅持這個方針不動搖。”
“要堅持文物工作方針,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保護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為底線,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紀天斌表示。
“總書記一直很關注正定的古城保護。我們認為,正定的古城保護關鍵在於統籌保護和發展。根據規劃,正定新區建設正在緊張進行。古城則面臨疏解人口的任務,老城區的人口要疏出去,減輕古城的壓力。通過對老城人口的疏解,把老城區的環境整理好,讓它更適合人居住,成為傳統歷史文明和現代生活交相輝映的古城,這是我們的目標。”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結合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提出,“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需要我們在發掘、保護和利用中不斷深化認識,激活其生命力,在發揮自身文化功能的同時,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在保護基礎上合理適度利用
“保護和利用一直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對重要關系,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最近幾年紛紛建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盤活了地區經濟,帶動了社會發展,調動了當地政府和民眾保護文物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文物的合理利用。“在加大保護利用工作的同時,我們必須用高水平研究成果、更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民眾揭示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讓國外學術界了解中華文明,使中國的文物工作與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地位相適應。”王巍說。
“在加強館藏文物的保護和收集工作、積極舉辦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服務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使更多的人通過博物館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鑒賞服務,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黃振春說,近年來,國家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大力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活動,深入發掘文物資源,開發了2000多款具有實用性、體現生活氣質的文博產品,引導文化消費,成為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形成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新格局
“提倡社會參與,可以讓多種社會資源投入到文物保護與利用之中,做一些政府一時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這在文物資源極為廣博與多樣的中國決不是可有可無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表示,社會參與可以讓更多的民眾有機會體驗和認知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提高保護意識,增加共享文物保護成果的自覺,還可以暢通民情民意的渠道,形成群眾對文物保護的監督,影響政府行為。“目前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問題上,理論上沒有障礙,制度上尚有不足,尤為缺少的是積極而又廣泛的實踐。”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認為,要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必須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他建議,下一步應盡快搭建文物保護教育培訓平台,做好文保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此外,還應集中人才、科技資源優勢,建立區域性保護修復中心,以突出文物保護的地域特點和優勢,克服大而全、廣而散的保護弊端。
“現在民辦博物館使用土地是有償的,要交房產稅、土地稅和配套費,而國有博物館是沒有這些稅費的。”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建議,國家應出台相關政策,切實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做到一視同仁,並且加強對民辦博物館的工作指導和人員培訓教育,對運行環節給予適當的支持。
雅昌文化集團副董事長何曼玲建議,文物普查、文物保護等工作可以通過制定和完善企業准入資格的標准,讓有經驗、有資格、有實力、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參與到文物事業中。 (《中國文化報》2016年4月14日1版 劉修兵)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