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敬畏之
日期:2016/12/14 11:49: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總書記的教誨深深激勵著我們,也為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認為,我們要懷著敬畏之心去保護好文物,善用敬畏之行去利用好文物,秉承守土盡責去傳承好文物。懷著敬畏之心保護好文物。文物資源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是可以讓我們“思既往而追來者”,是歷史的傳承和延續,是過去和今人思想交流的媒介,是人類不可再生的財富。一處文物資源被毀掉了,它也就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對一個民族來說,這無異於是“文化的自殺”。敬畏,是對文物保護工作作出的最精准定位,也是對多年來文物保護工作中出現各種不良現象背後根源的最准確判斷。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3 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滋潤道德的力量,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各地文物被毀、遺跡被拆的事件屢見不鮮,不少文化遺產在經濟發展中悲壯“倒下”。面對著支離破碎的文物和歷史遺跡,我們往往只能扼腕歎息。而深究這些現象發生的內在原因,沒有敬畏之心正是其根源。心存敬畏,那些把握古文化、古建築、文物等生殺大權的拆遷、規劃、建設官員們才會在決策時將保護與呵護放在第一位,也才會懂得在歷史面前應有尊重與謙卑之心。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除了對文化遺產的“建設性破壞”,非法盜取、倒賣文物,致使很多文物流失海外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近些年來,在一批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我們成功迎回了不少散失海外的國寶,但與數量龐大的流失文物相比,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而那些致使祖國文物散落在外的不法分子,也正是內心缺少了那份彌足珍貴的敬畏之心。心存敬畏,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知曉文物是民族文化肌體的一部分,不容侵犯、亵渎;心存敬畏,就是懂得文物是一本歷史教科書,讓我們獲得真理和經驗。“但存前朝一片瓦,留與子孫細把玩。”心存敬畏,讓我們做一個真正熱愛中國、重視文化、尊重歷史、對得起未來的炎黃子孫。
善用敬畏之行合理利用好文物。習近平強調,要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法》確定的文物工作方針既有保護為主,同樣也提到了合理利用。保護與利用,原本就是文物工作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我們強調把保護放在首位,是因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保護傳承好文物,就是尊重歷史和人類。然而保護為主並非不利用,而是不破壞。利用的關鍵在於“合理”。不能因利用而損壞文物,不能進行超出文物負荷的掠奪式利用,並且同樣要突破單純經濟目的的利用,而是充分發揮其展示歷史、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功能。此外,利用也要有利於保護,比如從利用收入中提取文物保護資金,讓文物得到更有效保護,二者和諧共贏。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再利用等工作,需要我們完善相關保護法規、部門協調和資金保障,提倡科學保護,尊重保護原則和采取適當修繕技術,鼓勵社會資本和公眾參與遺產保護。資料顯示,近年來,從第一次開展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到中央財政連年增加文物保護資金,從加緊重要文物搶救到加大查處破壞文物的執法力度,一批珍貴文物正逐步“活起來”,並走近百姓、走向世界。
秉承守土盡責傳承好文物。文物的價值,並非僅僅因為承載著時光的積澱,其特殊的經歷或者背後隱藏的豐富故事,能讓人傾聽到歷史前進的腳步聲,更能讓人感悟到文化的價值和文脈的傳承。繼2005 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後,2016 年3 月4 日國務院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文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不斷夯實,資源狀況基本摸清,保護經費和保護力量持續增長,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博物館建設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文物利用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文物拍賣市場管理逐步規范,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日益擴大,文物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當然,在看到我國文物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矛盾日益顯現,文物工作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困難: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法治觀念有待提升,文物保護的配套法規體系尚需完善;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護的責任不到位,法人違法行為屢禁不止;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因自然和人為因素遭到破壞,一些革命文物的保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加快;文物建築火災事故多發,盜竊盜掘等文物犯罪屢禁不止;文物執法力量薄弱,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文物拓展利用不夠,文物保護管理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因此,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煥發新的光彩,為繁榮文化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世界上擁有5000 年歷史文化積澱的國家屈指可數。承載民族記憶的歷史文物,是炎黃子孫的“鄉愁”。不忘初心才能開辟未來,敬畏歷史才能創造歷史。只有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愛護之責,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才能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煥發新顏,讓民族精神的光芒穿越歷史、照進現實、點亮未來!
(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