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大悟雙橋古鎮

大悟雙橋古鎮

日期:2016/12/14 10:32: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大悟縣地處鄂東北部,大別山南麓,位於大別山與桐柏山交匯處。東與河南新縣交界,南與武漢市黃陂區接壤,西與廣水市和孝昌縣相連,北與河南信陽毗鄰。
    雙橋鎮位於大悟縣北七公裡的公路邊,一條發源於大別山的澴水從鎮東邊流過。春秋戰國時代,吳楚柏舉之戰,孫武率領的吳軍,有一路就是從這裡經過前去攻楚的。大悟雙橋鎮,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形成村落。古鎮形態較為緊湊,西側北依界山,東側面向環水。歷史鎮區從南北朝時期北端石橋附近起始建設,沿界山下古驿道與環水之間南北方向主街逐步向南端石橋發展。由於雙橋鎮地處孝昌縣小河鎮與大悟縣三裡城之間,澴河穿過雙橋鎮,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所以形成集市,並有農歷雙日為集的習俗。雙橋鎮亦由此慢慢形成商貿為主的集鎮,那時,古鎮盛產木材、染布、米糧,吸引南來北往的客商。 兩邊臨街店鋪林立,曾是一條發達的商業街。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出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著名的雙橋鎮大捷也發生在此。1931年紅四方面軍在雙橋殲敵第34師,俘師長岳維峻以下官兵5000余人,繳獲長短槍2000余支,各種炮14門,取得了著名的雙橋鎮大捷。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軍事博物館內,還陳列著一張記錄了當年鄂豫皖紅軍活捉國民黨師長岳維竣的巨照,記錄的事件就發生在雙橋鎮。
    雙橋街街道長約350米,寬約5米,街道兩邊多為店宅街屋,古鎮的街道,由青色的石板鋪成;街道兩側的房屋,亦住亦商。街道石條上,留下了很深卻十分光滑的轍印,可以想見當年獨輪車“吱呦吱呦”碾過街面的繁忙景象。從南向北游走,殘敗城門尚存,石門坎和石板路上,車轍凹凸,光滑锃亮,百家老店清一色的兩層樓閣,古門古窗、石柱石墩,雕梁畫棟,簡瓦青牆,條石院落,幾進幾重老屋相連,不時可見久遠的老字號招牌,但如今的雙橋鎮,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逐漸冷落寂寞起來。
    古鎮的中心,還有一幢建於清未光緒年間,帶有巴羅克風格的基督教堂,當地人把它叫做“洋房子”。今年75歲的黃道祥老人介紹,古鎮信教者頗多,教堂是當時居民一個主要聚會場所。
    由主街向河灘延伸出三條宅間巷道,形成“E”字形骨架。主街長約350米,寬約5米,三條巷道長約35米,寬2-3米。建築面積近2.8萬平方米。

圖片:DSC00606.jpg


圖片:DSC00605.jpg


圖片:DSC00598.jpg

一幢建於清未光緒年間帶有巴羅克風格的基督教堂。

圖片:DSC01037.jpg


圖片:DSC00593.jpg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雙橋鎮北修建橫跨澴河的大橋時,將鎮北的石拱橋全部拆除。如今人們經過雙橋所見的公路橋,全部是鋼筋水泥結構,並不是當年 “雙橋” 地名中的橋梁。今僅存南橋,單拱,呈新月之形。拱橋和橋上的欄桿用花崗巖雕鑿而成。北橋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雙曲拱橋。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