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更要喚回“敬畏心”
日期:2016/12/14 11:03: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今年是南京明城牆肇建650周年,南京專門成立了城牆保護基金會,與社會力量協作,共同保護。11月14日,南京城牆保護基金會舉行成立以來的首個社會公益活動,即日起提供散落明城牆磚或有效線索的市民,可獲金額不等、最高2000元的獎勵。(11月16日 光明網) 文物保護,關系到千秋萬代。用網友的話說就是“文物是歷史的,文化是大家的。”文物,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如果讓文物保護有序開展,成為人人努力的行動,不能少了敬畏心。還是以新聞中的南京明城牆為例,據史料記載:雖然當時建造時,共動員5個省152個州縣共28萬民工,燒造城牆磚數量達3.5億塊。但是,歲月悠悠,在悠久的歷史中,這些當年砌造古城牆的磚塊不是經過歲月的侵害就是經過人為的傷害也有很多損傷。如今,政府通過獎勵的形式鼓勵市民參與提供散落明城牆磚的有效線索,為的就是共同呵護城市的文化遺存,這更是體現在政府和愛心企業對文物的敬畏心。 文物保護只有喚回敬畏心才會強責任。或許有市民參與,南京城牆磚在重賞之下可能會回來不少,這不僅是讓每塊镌刻歷史記憶的磚頭能認祖歸宗,更是一次文物保護喚醒敬畏心的大聲疾呼,這樣的行動,激起的是城市對於文物的珍視和敬畏。有敬畏,文物保護才有章法,有行動,任憑時代如何變,城市對文物的敬畏心始終如初。任憑發展的步伐如何加快,總會給文物保護留下一方熱土,為那些毀於各類建設活動中文物集體申訴,不再為銷聲匿跡而發愁。 文物保護不只是為人類留下懷舊的念想,更是我們對文化的一種擔當。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如何讓收藏在宮阙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前提是敬畏,基礎是保護。我們只有在依法保護上多一些良法善策,多尋求一些渠道,才能真正用敬畏心去多一些細致,少一點蠻干,多一些作為,為文物真正撐起保護傘,讓文物的命途不再多舛。 文物保護有敬畏心才會更有擔當。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達766722處,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文物保存現狀堪憂。如此現狀,雖然這些年,我們的文物保護一直在路上。但是這個路如何走下去,走好文物保護之路,各地只有嚴格遵守《文物法》,還有就是像南京那樣,用激勵和獎賞幫助市民找回敬畏心,讓文物保護真正成為全民的系統工程、人心工程。 故此,在文物保護的路上,有了敬畏心,才能一個也不能少,永遠都不會缺少保護的敬畏心和責任心。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