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考古界

考古界

日期:2016/12/14 11:49: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互聯網的發展、即時通信技術的升級,同樣引起了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與會代表的關注。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文化遺產系副教授沈一民認為,相對於國外較為成熟的公共考古學而言,中國的公共考古學有著自身特殊的任務。     “就目前的中國而言,如何將考古研究轉換為社會文化知識是最為迫切的要求。”沈一民說,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推廣公共考古學,是否能以“互聯網+”思維探索公共考古學是中國公共考古學最為迫切的任務,“將原有的公共考古學運行模式,如科普讀物、工地參觀、模擬考古、博物館教育等與互聯網對接;以現在的網絡資源為依托,進一步推廣與深化公共考古學的網絡資源;除公益推廣外,允許以商業利益為主導的運營模式。”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文博編輯室主任吳長青認為,如果把真正的考古經歷和故事以小說的筆法呈現出來,一定比《盜墓筆記》更精彩。“關鍵是要有合適的作者,找到合適的題目。否則很容易贻笑大方,既要懂考古,又有興趣、文筆來做這件事。這樣的人目前很難找到。”     吳長青一直在分析考古目前在微信平台中的展現形式,如個人發朋友圈、微信群、公眾號等,對於公共考古的宣傳和普及究竟可以發揮多大作用?“首先要有原創的內容,語言要樸實生動,一定要在文字上下功夫,用特殊的網絡語言把考古解讀出來。其次,除了基本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都要上。要有好的立意,文筆要好,版式要美,形式要活潑。” (來源:鄭州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