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一座千年古城的底色
日期:2016/12/14 10:29: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02年,揚州率先在蘇中、蘇北地區創成“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2006年,揚州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創模”復核。一直以來,揚州十分珍惜“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榮譽,在“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揚州”的進程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謀求城市持久競爭力的主路徑,認真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提升和放大創模成果,“人文、生態、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創模”沒有終點
深入持久鞏固提升成果
擁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揚州,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市(2003年)、江蘇人居環境獎城市(2003年)、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2004年)、全國生態示范區(2005年)、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2006年)、國家森林城市(2011年)、國家文明城市(2011年)等多項榮譽稱號。
創模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深入持久地鞏固和提升創模成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載體。優良的生態環境,宜居的人文環境,換來揚州又好又快的發展。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揚州市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市面貌顯著變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在全省始終位列前三名。環境管理穩健推進,近三年,全市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全面完成了國家和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對照現行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及其實施細則》,我市自評估26項具體考核指標已達到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新的復核要求和考核標准。去年8月,我市通過江蘇省省級預評估,並贏得“揚州是一座名符其實的環保模范城市”的專家組集體評價。
環保優先
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近幾年,揚州瞄准建設“高標准、高規格、高水平”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按照“源頭根治、系統處理、綜合利用、全民參與”的原則,從自身實際出發,堅持硬件和軟件兩手抓、兩手硬,堅持環境管理水平和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努力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名城品質、彰顯城市特色,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揚州從中心城區、沿江地區、全市域三個層面統籌規劃,優化生產力布局。“中心城區”加強功能規劃,推進工業企業“退城進園”、“退二進三”,形成古城區、瘦西湖區、新城西區、濱江地區四大板塊。推進主城區同江都、儀征的基礎設施、產業對接,形成“一體兩翼”濱江城市大格局。全市域通過沿江高等級公路、安大路等400公裡市域環路的建設,構建市域環路產業帶、綠色長廊,建成有機的、開放的連結體。在區域功能明確定位後,各縣(市、區)、鄉鎮重點發展八個省級開發區、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一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范區、37個鄉鎮工業集中區。
狠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市投入20多億元,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配套管網建設,著力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污水收集能力。全市先後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8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由“十一五”初期的10萬噸/日提高到50.25萬噸/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邗江經濟開發區、廣陵產業園等市區工業園區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
著力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多年來,我市狠抓市區垃圾收集網絡建設,目前建有垃圾中轉站54座,95%以上中轉站采用壓縮式設備,全部做到無害化轉運和處置要求,一直堅持做到垃圾“日產日清”。2010年,我市采用BOT方式,建成了日處理能力為10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有效提高了垃圾處理能力。突出抓好醫療廢物的監管,高標准建成揚州恆星醫療固廢集中處置中心,率先在全省實現村以上醫療機構固廢集中處置全覆蓋。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大集中供氣、供熱力度,自2007年開始,我市以西氣東輸工程為契機,全面開展市區天然氣置換工程,積極推進能源清潔化,大力實施集中供熱工程,2011年,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達87.42%,取得了很大的節能減排效益。
全力打造飲水安全工程:市區高標准建設了3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分屬長江和淮河水系,管網互為貫通,供水互為備用,連續6年組織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工作,依法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依法清理和排除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的造船廠、沙石碼頭等環境污染隱患81個。同時,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工程,加大小水廠的並購與並網工作力度。截至2011年底,全市基本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區域供水受益人口447.08萬人。
優化人居環境
城市品質明顯得到提升
近年來,我市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整治污染,修復生態,美化環境,放大揚州“人文、生態、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彰顯“古今輝映、水綠相依、精致寧靜”的城市個性。
著力打造親水城市:揚州是全
國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近年來,從疏通城市水系入手,開挖“斷頭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環。從做響古運河品牌入手,建成寬50米、長近7公裡的古運河風光帶。從提升水環境入手,投入20多億元對城區22條河道進行了系統整治,徹底消除劣五類黑臭水體,維持了良好的水生態和水景觀。結合古城文化保護和“大運河聯合申遺”,打造東關古渡歷史文化一條街和運河水上游覽線。另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實施並完成了國家“十一五”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水污染防治工程。
全面實施藍天工程: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大力實施藍天工程,多措並舉減少大氣污染排放。首先是加快電廠脫硫工程建設,實施燃煤鍋爐的淘汰和清潔化改造,連續6年開展市區大氣綜合治理行動,一方面大力推行集中供熱、集中供應熱水,另一方面淘汰、改造燃煤設施465台(套),鼓勵使用電、油、天然氣、太陽能、焦炭等清潔能源。三是加大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全面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
精心打造綠楊城郭:結合城市規劃制訂,劃出市域范圍的“綠”線,實施城市生態防護林體系規劃建設,構建城市規劃區“冷橋體系”。結合人居環境改善,通過拆牆造綠、沿路植綠、沿河布綠、廣場庭院添綠等措施,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
2007年,揚州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作出了《關於建立城市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的決議》,要求市政府每2年至3年提請審議確定一批永久性保護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