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正陽門歷經了500多年的世事淪桑成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樓

正陽門歷經了500多年的世事淪桑成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樓

日期:2016/12/15 1:17: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正陽門自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成至今,歷經磨難多次毀於大火。在明代正陽門兩次被焚毀,清代經歷了3次火災,更為巧合的是其中有兩次焚毀,分別發生在清代兩個“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

    正陽門的第一次焚毀,是在明朝萬歷年間。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箭樓不慎失火,大火從傍晚一直燒到次日辰時。箭樓被毀後,朝廷隨即開始重建。明朝北京內城的各個城門都是由太監監管,修繕箭樓的事情當然也由太監主持了。萬歷年間,政治腐敗,賄賂公行,宦員擅權,中飽漁利是唯一目的。太監們為了從這項工程中多撈點銀子,就提出把修繕的預算資金定為13萬兩白銀。而當時負責營造工程的衙門工程官員——營繕司郎中陳嘉言,為人正直,不貪錢財,認為所作的預算過大,堅持削減開支,最後只用了3萬兩銀子便將箭樓修復。結果陳嘉言被太監們排斥“出局”了。 


    正陽門的第二次焚毀,是在明朝末年。當時政治腐敗,經濟困難,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由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知道大勢已去,便帶領太監王承恩出神武門,登上煤山(今景山),在一棵槐樹下上吊自盡。四月二十九日晚上,李白成率部撤離北京。據史料記載,當時起義軍放火焚毀宮殿及內城九門箭樓。但是,此後何時重建、如何重建,文獻無從考證。

    正陽門的第三次焚毀,發生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十一日。當天,正陽門外的一間鋪面房不慎失火,恰遇大風,火勢迅速蔓延,連及正陽門箭樓,還同時燒毀了甕城東西月牆的閘樓、官房等設施。同年重建時,乾隆皇帝命令新換磚石,但負責修建的大臣們卻沒  聽聖令,仍利用舊券洞進行修築,結果,修成後因磚石沉重,原來舊門洞出現內裂。箭樓南面新做炮眼(箭窗)牆面有鼓閃現象。當時負責監督工程的大學士英廉和戶部尚書和珅知道此事後,立即奏請皇帝請求自行賠修,但是乾隆帝的谕旨卻說:這次重修費用朝廷出一半,另一半的十分之七由英廉賠付,監督等賠十分之三。具體負責施工的工部郎中德齡等接受處分。和坤由於當時隨從去熱河,並未在京督辦,而且此事也由和珅奏出,所以對其加恩寬免。但是由英廉賠付的銀兩,他也不會真正掏自己的腰包,自然,也是由老百姓身上搾取。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箭樓又一次被火燒。當時,正值鴉片戰爭後的第10年,朝廷國庫空虛,財力緊張。工部營繕司連修繕所需的三丈四尺多長的大柁,都無力籌辦。後來只好“拆東牆補西牆”——把北京西郊暢春園中九經三事殿中的三丈六尺長的大梁拆下使用,才把箭樓修復。

    正陽門的第五次被毀也是正陽門經受的最大一次火災,發生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變”中。正陽門的每次焚毀與重建都把我們帶入當時的歷史年代,讓我們在時空的隧道中去追尋那與之息息相關的人與事。這次正陽門被毀程度極為嚴重,城樓、箭樓、閘樓、鋪捨等均遭到破壞。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義和團為扶清滅洋,抵制洋貨,在大柵欄放火,焚毀專門賣洋藥的老德記藥房。這一把火不僅燒了大柵欄一條街,還殃及正陽門箭樓。兩個多月後,駐扎在甕城內的八國聯軍中的英軍雇傭軍印度兵不慎失火,又將正陽門城樓燒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袁世凱和順天府尹陳璧負責籌劃修復。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一時拿不出錢來進行這樣大的工程,只好由袁世凱帶頭,倡導各省大員捐資助修。在修復施工中,因工東尾部所藏的工程檔案經兵火焚掠無存,只好參照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宣武兩門的形制,將高度與寬度適當加大了一些,重建了正陽門的城樓與箭樓。正陽門這次重建,歷時最久,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今天,我們看到的正陽門城樓、箭樓就是這次重建的。雖然,箭樓在民國時期又進行了局部改建,但規制始終沒有變。

    正陽門歷經了500多年的世事淪桑,最終,成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樓、箭樓均保存完好的城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