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塞上古建名家盛贊如天宮

塞上古建名家盛贊如天宮

日期:2016/12/14 11:49: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與營造學社的劉敦桢、莫宗江等一起從北平出發,第一次奔赴山西。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調查大同古建和雲岡石窟。“這一省山明水秀,古剎寺院,動不動就是宋遼的原物……”林徽因在後來發表在《大公報》上的文章中禁不住感慨,而當他們到了大同,看到雲岡石窟和華嚴寺、善化寺,更覺驚歎。
   兩年後,冰心也有了一次大同之行。她用文字抒發著對大同的留戀,“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
   大同古城平城、雲州、雲中,建城歷史悠久,曾為北魏京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從古至今,各朝代的文物俱全,北魏、遼、金、元、清與中原漢文化一步步融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多少樓台煙雨中。

  A 古建築凝固的樂章奏響千年文明

山西古建築這部華美的樂章,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已經演奏了數千年。作為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門類齊全,“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的美譽山西獨享。
   在古建築如此豐富的山西,大同市和雁北地區以建築規模最大為榮。“擁此至寶世稀有,大同足以傲人寰”。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書法家趙樸初給予大同古建築極高的評價。
   在大同,地面上保留下來的各時代古建築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除北魏王朝開鑿於公元五世紀的雲岡石窟外,現存遼、金、元、明、清建築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建築藝術精湛在全國十分罕見。且不說遼金雙剎上下華嚴寺、善化寺蜚聲中外,但看全國現存最大的九龍琉璃照壁以及五龍壁、三龍壁精美雄奇,令人震驚,還有星羅棋布的清代建築,氣象萬千,無以計數。
   但令人遺憾的是,諸多精美古建築矗立於大同古城內,掩映在現代高樓中,不為外人所知。
   以華嚴寺為例,“華嚴寺是具有民族性、國家性的遼金藝術寶庫。”趙佃玺雖年事已高,仍堅持為記者詳細解說。大雄寶殿內20尊身高2.8米的天王彩塑,身軀都向前傾15度到19度,卻屹立500多年無任何坍塌;作為華嚴寺藏經殿的薄伽教藏殿,原殿內所藏的遼代佛經雖已丟散,但殿內藏經用的38間藏經櫃和天宮樓閣保存至今。
   隨行的華嚴寺資深導游曹茜補充說,藏經櫃是目前已知遼代斗拱中最復雜的一種。而天宮樓閣,其實是一組遼代木作,這組木作曾讓建築學家梁思成大贊“海內之孤品,僅此一例”。細看四周,環繞大殿一周的勾欄欄板,全部以镂空雕刻,玲珑剔透,圖案有37種之多,竟無一雷同。
   藏經閣下近500平方米金碧輝煌、震撼人心的千佛地宮,更讓趙佃玺連連感歎,他激動地介紹道,“原在北魏捨利坊的基礎上建起的七級浮圖,周圍為僧冢,後發現了一位高僧的捨利而供奉至今。這個地宮從天花板到地板,從牆體到樓梯,全部用黃銅打造制成,是一處名副其實的銅宮殿,也是全國最大且最純粹的銅造地宮!”

  B 六合之城 千年古剎經風雨

1600多年前,大同是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鮮卑拓跋一族以高居廟堂之力,弘揚佛法,創造出北魏王朝的佛國世界。
   2010年9月25日,大同舉行“五寺一宮”修復重光慶典,華嚴寺、善化寺、法華寺、清真大寺、帝君廟、純陽宮恢復青春,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由此,大同古時“全廟之城”的風采也逐漸還原。有專家用“百步一個寺廟”描述舊時大同古寺之多。翻開大同史志,關於古廟的記載更是不計其數。
   在諸多古廟當中,華嚴寺與善化寺被譽為“遼金巨剎”,寺中保留了許多遼金時期的殿宇。歷史上,二者都是北方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華嚴寺內主要建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范;創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善化寺,則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建築布局最完整的一座。這是梁思成、林徽因研究宋遼佛寺布局的重要實物資料。
   華嚴寺作為遼代的皇家祖廟,地位尤為尊崇。該寺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典籍《華嚴經》而修建,故名華嚴寺。據康熙十二年(1673年)碑記,華嚴寺創自北魏拓跋時代,五級浮屠被廢棄後,唐又在此基礎上建捨利坊,遼代在此基礎上建華嚴寺。當時占地十萬平方米,北至清遠街,南達鼓樓西街延伸段,東達下寺坡街,西到西城牆。距今已有970多年歷史。
   華嚴寺分為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大雄寶殿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殿內有一尊面帶微笑的“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蓮花台上,體態豐盈,上身薄袒,衣飾貼體,人稱“東方維納斯”,堪為“神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還專門為她出版了郵票。
   民俗文化學者、古城民俗館館長趙佃玺小時候曾在下華嚴寺上學。據他回憶說:“當時全校一共十幾個班,上學環境古樹林立,小橋流水。那時後院有一個遼代的經幢,是一個六稜石幢,四周雕刻著遼代紀年史,還有遼蕭太後留名。可惜當時寺院無人管理,有人拆了海慧殿,有人用藏經糊了頂棚。所幸今天華嚴寺恢復了青春。”
   除佛教寺廟外,古城內還有文廟、帝君廟、城隍廟、呂祖廟、朝陽寺道院等儒、道廟宇,還有清真寺、都司街天主教堂、耶稣教堂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寺堂。
   趙佃玺說,大同古城內佛、道、儒、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六教合一、六教融合,大同可稱“六合之城”,宗教文化融合可見一斑。

  C 古城牆蕩氣回腸 痛說“斬城”之災

瑟瑟西風吹雨晴,可憐佳節在邊城。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惟今夜明。撫今不堪傷往事,舉杯空自惜離情。君恩未報頭先白,贏得轅門說老成。
   這是清代詩人王越的《鎮樓秋爽》。詩中提到的轅門,指的就是大同的城門。
   鎮樓秋爽,曾為大同八景之一。明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增築城牆,四門都有甕城和吊橋,城門上有城樓,城牆四角還有四座角樓。其中西北角角樓名叫乾樓,其結構精巧華麗,形制特殊,雄偉壯麗,引得多少文人騷客在此吟詩抒懷。
   明末清初,戰火紛飛,鎮樓秋爽不幸被毀。“後來,清代雕刻家李彥貴縮小比例,按原樣將這壯麗的角樓雕刻成木制模型,現陳列在華嚴寺大雄寶殿之內。”趙佃玺說。
   除了角樓,四面城牆上還建有54座望樓、96座窩鋪。望樓顧名思義,是用於瞭望、查看遠處敵人動態的,窩鋪是城牆上的駐兵之地,可供十幾人臨時休息。
   大同城牆是明代古城牆,牆磚上標有“洪武五年四月”,磚長一尺二寸,寬六寸,厚三寸,重三十六斤。自1372年建成後,古城牆歷經滄桑,幾近廢毀的邊緣。
   千百年來,風侵、雨蝕、風化、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城牆損毀嚴重,加之人為的戰亂兵災、烽火連綿,城牆更是歷經滄桑。有史書記載,僅明代一朝,發生在大同城牆下的大戰就有20多次:1424年瓦剌頭領阿魯台率軍進攻大同;1449年,瓦剌也先率主力再攻大同;1450年,瓦剌也先再犯大同,被大同總兵郭登打敗;1497年,鞑靼首領進攻大同;1524年,俺答侵略大同;1533年,大同鎮兵嘩變,燒總兵府,代王出逃;1534年至1550年,鞑靼、俺答數次率大軍猛攻大同,戰事慘烈;1644年,大同總兵姜瓖射殺永慶王,開城迎接闖王李自成進城;1648年,姜瓖反清,多爾衮親率大軍攻打大同城9個多月,久攻不下,惱羞成怒,下令“削城五尺”,大同慘遭“斬城”“屠城”之災。“殺氣孤城黯,頹牆血濺紋。”多爾衮屠殺全城,只留下城牆破損的一座廢城,大同府治也遷往和陽(今陽高縣)。直到4年後,大同府治才遷回大同城。
   近代的大同也戰亂頻仍,多年炮火洗禮使得城牆上到處是彈孔、彈坑,瘡痍滿目。

   經過近幾年的歷史文化復興工程,而今的大同城牆修復,雄姿再現。街邊來往的市民抬頭就能看到,一座精美堅固、雄偉大氣、典雅壯麗的城牆高聳矗立,城門上高挑莊嚴的重檐歇山頂古樸肅然、傲嬌挺拔。回望大同城牆這段蕩氣回腸的經歷,真不負明代思想家、史學家、詩人李贽為其賦詩:“此城真與鐵城同。”“鐵城”之內,如今留下的古城古建約有25處,大同市城區文物旅游局局長胡民告訴記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九龍壁、華嚴寺、善化寺,省級有關帝廟、文廟、鼓樓;還有市級的雁塔、帝君廟、關帝廟戲台、城牆、法華寺、純陽宮、南園街華嚴寺、中共大同工委舊址、東岳廟、李懷角31號民居、清真大寺、圓通寺、大同基督教西堂辦公樓、玄貞觀、龍王廟、朝陽寺、府衙署、趙承绶舊居、大十字街五龍壁等19處。另外,還有代王府、鐘樓、太平樓、西城牆等重點工程正在恢復建設中。”
   黃昏時分,漫步大同古城,紅牆碧瓦,青磚黛瓦,香火缭繞,木魚悠悠,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五龍壁、雁塔、法華寺踏著歷史的腳印,從過去的光陰裡走來,古風依然,古韻猶存……這座記載著神奇有趣抑或瑰麗奇幻故事的古城,值得慢慢參觀、細細揣摩,豈容你走馬觀花、草草收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