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對城鄉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有新的要求。11月28—29日,在廣州召開的“2015中國建築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新常態背景下城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者提出,在深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需要有精准、細致的研究作指導,相關研究應走在保護實踐的前面。
山西省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在對山西古建築的保護中,相關學術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呂舟及其團隊對山西南部105處早期建築中的小木作門窗、隔扇、神龛、藻井等做了詳細調研。據呂舟介紹,他們通過對民間木匠和工地的走訪,復原了相關木作工藝的步驟,還制作了一批工藝關鍵環節的模型。
在理解傳統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意圖方面,台灣華梵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蕭百興以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龍漈仙宮為例進行符號學解讀。他通過對文獻與社會調查的梳理發現,漈下村崇奉道術。龍漈仙宮這一建築在當地被看作是術法施作的一環。人們期待通過具有符號象征意涵的建築空間營造,讓龍漈聚落嵌入到仙道宇宙之中。
談到當下古建築木構件的修繕工作,北京工業大學學者段智鈞認為,古建築大修,必須經過充分研究論證,不僅之前要做深入現狀調查,更應該先進行2—3年的系統研究工作。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古人原建築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技巧。
文化遺產是傳統的,但並不排斥新技術的運用。近年來,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領域的廣泛運用,為解決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問題提供了契機。同濟大學副教授湯眾以電動多旋翼無人機在歷史建築保護中的應用為例介紹了經驗。他談到,電動多旋翼無人機為歷史建築保護提供了高效和靈活的空間信息數據采集平台。
此次會議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築史學術委員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