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外遷,恢復老街、復原舊城,拆除壓占,限定樓高……太原公示
日期:2016/12/14 11:11: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太原規劃官網,正重大公示——
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5~2020) (征求意見稿) 。
公示,截至8月10日。期間,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可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這一五年規劃,完整呈現太原歷史文化名城全貌,史跡、老街、古城等等一覽無遺。咋保護?咋規劃?極其詳細,《山西青年報》重點展示。
城址保護
保護“三山環抱、汾水中流、三城更迭”的城址總體環境格局。
北門鎖鑰
維護太原“中原北門鎖鑰”的地貌特色。控制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將南部地區作為城市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保護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嶺山、系舟山和太原東山、西山構成的“幾”字形的山系形態。
汾河延伸
維護和挖掘汾河作為太原母親河的文化內涵。保護太原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汾河的形態及格局,傳承汾河作為城市發展之源的歷史文化價值。
汾河城區段,以現狀汾河公園為基礎南北延伸,建設 100 米寬的綠化帶,13 條邊山支河規劃建設 30 米寬的綠化帶,形成良好生態廊道和水體景觀。
晉陽古城
保護懸甕山、汾水、晉水構成的晉陽古城山水合抱的城址環境。
加強對晉陽古城西部葦谷山、蠶石山、尖山、象山、 懸甕山、天龍山、臥虎山、龍山、太山、嬰山、蒙山等構成晉陽古城的“太原西山”的山體保護與綠化建設,嚴禁煤礦開采等破壞自然地貌的行為。
南峪、黃蘆峪、柳子峪、馬房峪、明仙峪、風峪、開化峪、冶峪、西峪等“西山九峪”,加強生態植被恢復。對沿峪河流進行污染治理,整治沿岸環境,增加沿河綠化。
保護和恢復晉水源頭三泉即難老泉、善利泉、魚沼泉,保護恢復智伯渠。保護晉陽古城遺址北界河風峪沙河的形態和格局。
嚴格控制晉陽古城西邊界至西山之間的建設強度,保持視線開敞。
太原府城
嚴格保護與太原府城的城西水系關系密切的北沙河、南沙河形態和格局。
保持其與府城城西水系的貫通, 形成太原府城防范東部山洪的重要生態通道。
保護東山雙塔寺形地貌特征,控制形成東山雙塔與太原府城之間的視線通廊。
依托迎澤大街,建立聯系東西山與太原府城之間的視廊通道。
保護迎澤大街兩側歷史建築,引導迎澤大街兩側形成連續節奏的界面。
歷史城區
太原府城歷史城區,是指明清太原府城城牆所圍合的區域,其范圍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南起迎澤大街,北至北大街,總面積9.6平方公裡。
保護區劃
劃定2處歷史文化街區: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和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
劃定 8 處歷史文化風貌區——
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督軍府~鐘樓街歷史文化風貌區、城西水系歷 史文化風貌區、迎澤大街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清真寺歷史文化風貌區、天主教堂歷史文化風貌區、拱極門歷史文化風貌區。
保護太原府城歷史城區內的 17 項(77 處)歷史建築,並劃定保護范圍。
保護措施
搬遷占據文物古跡的單位,包括城隍廟鐘樓內的太原印刷廠、普光寺內的西輯虎營小學。
合理增加歷史城區內公共綠地、城市道路廣場、停車場及文化、衛生設施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擴大城西水系、西北城牆遺址沿線綠化用地,在明府城各城門樓、角樓位置,增設街頭綠地。拱極門周邊,增加綠化廣場用地。通過加強綠化,改善萬壽宮巷、侯家巷、文津巷、海子邊東街等道路沿線景觀,建成串連各文物古跡景點和城西水系的旅游線路。
調整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原有工業用地為文化娛樂用地,引進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局部增加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內科研辦公功能局部調整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西側五一路(新民北街府東街路段)道路紅線至 35 米,東三道巷西側永定路道路紅線至10 米。
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范圍內,新開辟道路,避讓歷史上面粉廠鐵路專用線等歷史遺跡。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積極鼓勵自行車和步行交通, 避免引入大量機動車交通,形成帽兒巷、靴巷、狄梁公街三條步行街。
城廓格局
對勾勒出宋代太原府城的北、東、南三面城垣范圍的城西水系、後小河街、東輯虎營街、上肖牆,以及柳巷、棉花巷的十數株古槐樹等要素進行標識,保護古槐樹生長環境。
按照文物保護要求——
保護拱極門城牆遺址,建設拱極門主題公園。圍繞太原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 在五一廣場建設首義門遺址的標志物。
保護和恢復城西水系,連通森林公園――動物園――飲 馬河――西海子――南海子――迎澤公園這一系列水面。城西水系及西北城牆遺址,共同建設城牆遺址公園。
在原各城門與角樓位置開辟小片公共綠地,局部地段建設城牆遺址公園及廣場。 通過街道小品、鋪地等設計,標識宋太原城、明晉王府城、宮城、清太原城內舊滿城歷史邊界意向。
重點保護羊市街-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帽兒巷等構成明清太原府城十字軸線格局的傳統街巷。
嚴格保護上述街巷走向、寬度、名稱。整體保護並恢復上述路段的傳統風貌,控制沿街傳統街巷界面的尺度。
街道格局
重點保護位於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歷史街巷,包括位於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內反映晉王府到精騎營城市功能變遷的精營東二道街、精營東邊街、校場巷、精營南橫街、南華門東二條、前雙龍巷、後雙龍巷、精營中橫街,位於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永興路。
重點保護文物古跡集中成片區域周邊的歷史街巷,包括位於精營西邊街民居兩側的精營西二道巷、精營中橫街、精營西邊街,位於文廟西側的狄梁公街。
嚴格保護上述街巷走向、寬度、尺度、名稱等。
恢復位於鼓樓街南側已經完成拆遷地段內剪子巷、大水巷傳統街巷的走向、寬度、尺度、名稱。
建築高度
除現狀(包括已批待建)高層建築外,太原府城范圍內整體控制建設高度,原則上新建建築以多層為主, 不高於 6 層(建築高度控制在 20 米以下)。
歷史遺留項目、民生項目以及迎澤大街、北大街、建設路、新建路、府西街、府東街兩側,在符合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風貌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可在沿街范圍內適度建設高層建築,具結合該地塊城市設計或修建性詳細規劃要求確定。
優先改造位於南華門、東三道巷兩處歷史文化街區內、位於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內、位於城西水系歷史文化風貌區水系西側的高層建築。
明時縣城
明太原縣城城垣及護城河遺址所圍合的區域,其范圍北起北外環路南側道路紅線,南至南外環路以南 60 米(包括龍天廟),西起西外環路西側65 米,東至東大街與城東田間路交口以西 80 米,面積約 118 公頃。
街道格局
重點保護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北後街、 東橫街、倉巷等 7 條歷史街巷。保護這些街巷的位置、寬度、街道建築尺度、街巷名稱,並恢復沿街建築的傳統風貌。
保護東便巷、達道巷、西巷、賈家巷、西寺巷、高燕巷、一人巷、大馬道、西便巷、傅家門道、高家巷、朱家巷、城隍廟街、上香道、郭家圪垛、馬圈巷、王家大門等 17 條巷道的街巷位置、名稱。
建築控制
禁建區:包括明太原縣城護城河遺址以及歷史城區東南隅金牛湖歷史水面周邊 10 米范圍內。
該地段內,嚴禁新建、擴建活動,嚴格控制該范圍內原有建築的改建工程,逐步遷移該范圍內的建築物。
一層為主建築區:指位於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地段。
該地段內,應嚴格保護各級文物 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歷史建築和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其他傳統建築的外觀風貌,其他現代建築在改造或重建時高度以 1 層為主。
二層為主建築區:指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控制地帶內除禁建區之外的區域。
該地段內建築的改造、改建,其高度以 2 層為主,同時還應滿足該地段內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對周邊環境的建築風貌控制要求。
用地調整
控制和逐步調整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范圍內與歷史保護相沖突的土地使用功能。近期遷移對遺址環境有不利影響的磷肥廠、碳黑廠、僑友化工廠。
嚴格控制晉陽古城保護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新建、擴建,統籌安排農村居民的就業技能培訓和生活保障, 逐步將農村人口向晉源新城區疏解,降低遺址保護范圍以內的人口密度。
嚴禁新建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干管穿越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范圍。
建築風貌
在歷史城區周邊環境范圍內進行建築活動,應注重保持遺址區與西山山體之間的通視走廊;並應在建築色彩、體量及形式方面,注意與歷史城區周邊環境相協調。
晉祠南北兩側規劃建設用地,以低層建築為主,新建建築的外觀風貌與晉祠歷史環境應協調。
西山山前景觀路與西山山體之間的規劃建設用地,以低層建築為主,保證西山山前景觀路與西山山體之間的通視要求。
晉陽古城南側的晉源新城區內,以低層、多層建築為主。其中,新晉祠路以西的規劃建設用地,禁建高層建築;新晉祠路以東的規劃建設用地,在不破壞晉陽古城整體風貌前提下,具體建設高度結合該地塊城市設計要求確定,但最高不得超過 80 米。建築色彩,應以淡雅灰色調為主,與晉陽古城遺址環境相協調。
文化街區
包括位於太原府城歷史城區內的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明太原縣城歷史城區內的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兩個歷史城區之外的太原礦機宿捨歷史文化街區、太重蘇聯專家樓歷史文化街區。
南華門
北起精營東二道街,南至府東街,西起五一路,東至校場巷、東華門街、雙龍巷、東肖牆,總面積 26.88 公頃。
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1.23 公頃(南片9.38 公頃、北片 1.85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5.65 公頃。
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築高度應按傳統風貌建築原高度控制,改建建築高度以一層為主(檐口高度 不超過 5 米),不超過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 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控制為四層 (15 米)以下。
精營東二道街、精營東邊街、校場巷、前雙龍巷、後雙龍巷、精營南橫街、精營中橫街、南華門東二條街,應嚴格保持現有街巷寬度和沿街建築高度。
東三道巷
北起東二道巷,南至東三道巷,西起永定路,東至太原市中心醫院宿捨。總面積 1.99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17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0.82 公頃。
現狀,保留有民國及解放初期的街巷格局、成片的民居院落及建築風貌,體現太原民國及解放初期傳統居住生活面貌。
保持沿東三道巷兩側服務於周邊街坊的餐飲、百貨等小型商業功能,保持該街坊寧靜、平和的宜居氛圍。
建築高度,應按傳統風貌建築原高度控制, 新建、改建建築高度以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5 米) 為主,不超過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
明太原縣城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北外環路南側道路紅線,南至南外環路以南 60 米(包括龍天廟),西起西外環路西側 65 米,東至東大街與城東田間路交口以西 80 米, 面積 118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9.7 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98.3 公頃。
在保持傳統居住、社區公共服務、商業功能基礎上,鼓勵發展與歷史文化展示、旅游服務相關的產業。商業功能,應主要控制在古城十字街兩側, 業態以為當地居民服務的百貨、副食、生活服務設施為主,鼓勵引入與保護、展示、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相 關的功能。十字街背後的街坊片區,保持傳統居住功能。
核心保護范圍內,改建建築高度以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5 米) 為主。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嚴控新建、擴建,新建、改建建築檐口高度控制以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為主,同時還應滿足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對周邊環境的控制要求。
嚴格保護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 街、倉巷、北後街、東橫街傳統街巷的尺度、格局。
太原礦機宿捨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享堂路,東至規劃路,北起澗河路,南至規劃路。面積,約 21.1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7.23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3.87 公頃。
對 21 幢 50 年代所建住宅建築,以歷史建築的保護方式進行保護,保護建築外觀形式。在不影響整體結構安全和穩定的前提下,根據建築內部功能需要,可進行適當的改造或對內部空間進行局部的適當整合。
保留核心保護范圍內 50 年代的禮堂以及 70 年代的籃球場等居住附屬服務設施。在條件成熟時,拆除 50 年 代住宅院落中插建的後期住宅樓,恢復 50 年代小區環境。
注重保持街區完整性,禁止城市道路的穿越。
核心保護范圍,改建建築高度以低層為主,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多層為主,新建、改建建築高度不超過六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20 米) 。
蘇聯專家樓
西起,前進路。東至,太重一中西界。北起,宿捨區、子弟小學北界。南至,西礦街。總面積,7.21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2.99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4.22 公頃。
是新中國“一五”時期,太原建設的蘇聯專家生活區的典型。
功能定位,以居住為主的街區。
核心保護范圍,改建建築高度以低層為主,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建設控制地帶,新建、改建建築高度以多層為主, 不超過六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20 米) 。
擴展補充
劃定八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擴展與補充。
文廟~文瀛湖
保護范圍界線,位於府城東南角,北起橋頭街、上馬街,南至起鳳街、五一東街,西起柳巷,東至新城北街。總面積,89.63 公頃。
保持狄梁公街、文廟巷沿街傳統街巷格局及沿街傳統建築尺度。
調整海子邊東街、萬壽宮巷、文津巷、侯家巷沿街用地功能,整治沿街界面,控制沿街 10 米范 圍內形成綠帶;連接文廟―崇善寺―皇廟-基督教堂 -皇華館民居-文瀛湖-純陽宮—五一廣場(首義門)—山西大學堂舊址,形成連續步行路徑。
保護府城羊市街-上馬街的東西軸線。沿羊市街-上馬街控制,形成傳統街巷界面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兒童公園(文瀛湖)范圍內,不再實施新建、 擴建項目。
督軍府~鐘樓街
保護范圍界線,位於府城中部。北起,東輯虎營。南至,鐘樓街。西起,通順巷。東至,柳巷北路。總面積,30.32 公頃。
在條件成熟時,遷出督軍府行政單位,轉變其行政辦公功能為文化展示功能。
進一步強化鐘樓街、鼓樓街、帽兒巷等街巷的傳統商業功能,保護傳統業態(老字號)。
保護帽兒巷、靴巷的傳統街巷格局和尺度。恢復府城羊市街-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的沿街街巷建築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不超過三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
城西水系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北大街,南至迎澤大街,西起新建路,東至綠柳巷、坡子街、南海街。總面積,120.78 公頃。
城西水系黑龍潭段、南海子段沿水系 20 米范圍,控制為城市公共綠地。飲馬河、西海子段沿水系 10 米范圍,控制為城市公共綠地。增種樹木, 完善步行道,形成完整沿河景觀。
增加新建路沿線文化設施用地和綠地廣場, 結合市政府外遷,將現市政府轉為市民活動中心;整合新建路沿線公共空間,整治新建路沿線立面。
增加通往城西水系公園的通道,在黑龍潭段西側,要求控制有 3 處以上開放通道,每處通道寬度不得小於 50 米,並注意展示城牆遺址;黑龍潭東側,保留沿東三道巷通道;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西側,共控制 3 處開放通道,每處通道寬度不得小於 30 米, 並注意展示城牆遺址;東側控制 4 處開放通道;保持水系南北貫通。在各個水系路段與城市道路相交處,布置街頭綠地和街邊廣場,增強古城歷史水系和外圍環境的交通聯系與視覺聯系。
迎澤大街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後鐵匠巷、起鳳街、五一東街,,南至迎澤大街,西起新建路,東至建設路。總面積,93.66 公頃。
集中體現新中國太原城市建設成果, 是太原城市自府城向外拓展、跨越汾河的重要通道,是太原二十世紀文化遺存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帶。
保留有財貿大樓、迎澤賓館西樓、太原工 人文化宮、火車站等歷史建築以及五一廣場一帶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地。是太原公共建築集中區,太原現代城市建設歷史的標志性地帶。
嚴格保護迎澤大街兩側的歷史建築,包括財貿大樓、迎澤賓館西樓、太原工人文化宮、火車站,。對上述建築的外觀,予以嚴格保護,並對近年來不恰當的外觀修飾進行矯正,恢復其原貌。
小東門街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五一路,東至面粉二廠廠界,北起國民師范舊址、太原工程隊舊址,南至小東門街。總面積,13.30 公頃。
保留有文物保護單位山西國民師范革 命活動舊址、文物單位工程隊舊址、面粉二廠內的歷史建築、以及具有保護價值的近現代建築機床廠宿捨。
是太原近代文化教育和工業發展在府城空間范圍內的縮影,是當前府城內僅存的教育建築和工業建築集中連片的風貌區。
完整保留面粉廠廠區范圍的總體格局。 重點保護面粉二廠作為近現代工業建築、 廠房遺存的特征,保護庫房、車間等具有鮮明工業建築風貌特征的建築,同時保護有價值的廠區格局和環境要素,完整保留並展現面粉制作、儲存、運輸等全部流程。
保留現存的歷史上面粉廠鐵路專用線歷史遺跡,在現狀面粉廠西側形成綠化帶,連接太原革命歷史陳列館(山西國民師范革命活動舊址)、工程隊 舊址和機床廠宿捨。
清真寺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解放路,東至開化寺南街,北起開化寺街,南至棉花巷。總面積,6.68 公頃。
條件成熟時,調整開化寺民居北側及西側用地功能,打開面向開化寺街的沿街界面,加強開化寺街民居院落的保護修復,增加街頭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拱極門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肖牆路東側規劃路,東至五一路,,北起北大街,南至壩陵北街。總面積,14.66 公頃。
調整拱極門城牆南側用地功能,建設城牆遺址公園,整治北大街、五一路沿街界面;恢復傳統民居特色風貌以及傳統街巷界面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天主教堂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解放路,東至永定路,北起東三道巷,南至城坊東街。總面積,12.07 公頃。
保留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 修道院、聖女堂,體現清代至民國太原府城宗教文化和風貌的重要地段。
功能定位,以宗教活動、文化展示、城市休閒等為主的重要歷史地段。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文物古跡
地上文物
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534 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
晉祠、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窦大夫祠、天龍山石窟、王家峰墓群、狐突廟、淨因寺、清源文廟、不二寺、明秀寺、多福寺、永祚寺、婁煩 古城遺址、古交遺址、帖木兒塔、崇善寺大悲殿、大 王廟(無量殿)、唱經樓、晉源阿育王塔、晉源文廟、清徐堯廟、辛莊開化寺、古交千佛寺、太原純陽宮、太原文廟、太原大關帝廟、太山龍泉寺、前斧柯懸泉 寺、太原清真寺、太原天主教堂、山西大學堂舊址、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 處,包括——
孟家井瓷窯遺址、東太堡遺址、嚴香寺等。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55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33 處。保護太原市文物單位, 317 處(其中市區 278 處)。
限期拆除不二寺、明秀寺、清泉寺、清徐堯廟、辛莊開化寺、壽寧寺、南肖牆關帝廟各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現存與文物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建築。
規范晉祠、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永祚寺、南十方院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和旅游活動,加強管理,避免對文物建築造成不良影響。
遷移壓占晉陽古城城牆遺址、建築基址的古城營村、南城角村房屋建築。
地下埋藏
劃定西山地下文物埋藏區,其范圍南起姚村,北至呼延村,東臨汾河,西沿西山一帶。面積,366km2。
劃定東山地下文物埋藏區,其范圍南起武宿,北至河底、西堰村,東至東山淺山地區,西至上蘭村、南塢城村。面積,約89km2。
地下文物埋藏區保護界線范圍內——
道路交通建設、市政管線建設、房屋建設以及農業活動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建設工程,必須經過考古調查勘探,建設單位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同意建設證明文件,方可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經考古調查勘探,地下確有文物遺存的,應當先期申請進行與工程范圍相應的考古發掘。
歷史建築
保護歷史建築包括 20 世紀遺產等重要保護內容), 合計 57 項、211 處。
對明太原縣城北大街西側關帝廟、西大街北側隆恩寺的建築遺構進行搶救性保護。
文化遺產
保護列入國家、省、市級名錄的 49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總體方針。
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掘、記錄、整理、登記,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搶救性保護拔花花、劉家堡點燈山、太原面食、曲繡 4 項已經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籌建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在有條件的區、縣(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
建立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傳統面食制作技藝、老陳醋釀制技藝(美和居)、郭杜林晉式月餅制作技藝、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清徐彩門樓文化、磚雕、琉璃燒制技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另外,公示征求意見稿,還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展示與利用”、 “規劃實施與管理” 等章節。
記者:張偉、賈文艷/文
編輯:張偉、米欣
統籌設計:陳彤
(來源:山西青年報新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