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重慶,早已蝶變,成為了繁華的大都市。但是在城市的角落,卻有一些斑駁的老建築毫不起眼,但卻絕對不容小觑,因為它們曾經的光輝歲月,或許就影響著重慶甚至全中國的命運!那段歷史,是重慶發展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奠定了今天現代重慶市的基礎。
1、慈母堂
清宣統三年(1911年),天主教川東教區在南岸區雞冠石觀音山麓修建慈母山修院(又名培德堂),2003年,教區將習慣稱呼的慈母山修院經堂正式取名為“慈母堂”。

地址:南岸區雞冠石鎮下窯
2、汪全泰號
該建築於1850年由美國大來公司修建,之後成為汪全泰號絲綢商鋪,是重慶城最早的洋房子。

地址:渝中區白象街142號
3、法國水師營
1902年,法國海軍軍官虎爾斯特率領測量隊乘法國軍艦,在重慶南岸建立了法國水師兵營。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這裡改作法國領事館。

地址:南岸區濱江路謙泰巷
4、七七大禮堂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立中央大學西遷入渝,和重慶大學實行聯合辦學。1938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顧孟余在重慶大學校區內主持修建了松林坡禮堂,成為重慶大學和中央大學師生抗日運動的重要活動場所。為紀念七七事變,該禮堂後被命名為七七抗戰大禮堂。周恩來、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黃炎培、陶行之、鄒韬奮等人都曾來此發表精彩演講。

5、中英聯絡處舊址
中英聯絡處舊址建於1910年,最早為真元堂,占地391.18平方米。上世紀30年代曾為日本人所用。1939年至1946年,中英聯絡處設於此。中英雙方曾在裡面交換情報,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地址:渝中區解放碑五四路路口(原市公安局院內)
6、渣滓洞
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窯,是程爾昌於1920年開辦的,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國民黨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占煤窯,在此設立了監獄。

地址:沙坪壩歌樂山烈士陵園1公裡處
7、白公館
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1939年軍統局將此改建為看守所關押政治犯。原一樓一底的十余間住房改為牢房,地下儲藏室改為地牢。

地址:沙坪壩區歌樂山凌雲路
8、周公館
1938年冬,為便於工作,周恩來同志以個人名義租賃這幢房子,作為中共南方局在市內的一個主要辦公地點。

地址: 渝中區中山四路曾家巖輕軌站出口處(重慶市委市政府)
9、紅巖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
1939年初,紅巖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成立,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葉劍英等為常委。

地址:渝中區機房街70號
10、桂園
重慶桂園是簽訂雙十協定的地點,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
11、《新華日報》舊址
此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面積274平方米,原為四川聚興城銀行修建。

地址: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巖村86號
12、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故居為抗日戰爭時期(1942—1945)宋慶齡的寓所和“保衛中國大同盟”中央委員會舊址。

地址:渝中區兩路口新村5號(原3號)
13、梁實秋雅捨
梁實秋在這裡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雅捨小品”。

地址:北碚城區內
14、賀龍舊居
該建築為原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元帥與鄧小平、劉伯承主政西南時在缙雲山的辦公樓。

地址:北碚區缙雲山
15、郭沫若舊居
郭沫若於1892年11月16日誕生在舊居中房,舊居的建築和陳設,仍為郭沫若童年時代的原貌。

地址:沙坪壩區西永鎮香蕉園村(全家院子)
16、李宗仁舊居
原為郭勳祺公館。抗戰時期,李宗仁曾在此居住。

地址:枇杷山正街93號
17、徐悲鴻舊居
徐悲鴻1942-1946年在此居住。1946年離開重慶回到北平。

地址:江北區大石壩98號
18、老捨舊居
老捨在此創作四世同堂一、二部。

地址: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
19、圓廬
圓廬建於抗戰初期20世紀30年代,是民國立法院院長孫科的公館。

地址:渝中區嘉陵新村
20、聚興誠銀行
據查聚興誠銀行是重慶最早的民營商業銀行,由楊氏家族的聚興誠財團在1914年注冊成立。也是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地址:渝中區解放東路112號
21、國民黨(左派)四川省黨部舊址
它既是國民黨(左派)四川省黨部舊址還是重慶高中舊址和抗戰陪都時期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地址:渝中區人民公園下面
22、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舊址
重慶大轟炸時,民國政府文職機關遷到鄉下,衛戊司令部又進駐了義林醫院大樓。抗戰勝利後,該大樓退還給醫院。解放後不久,該醫院成為公立醫院(現中山醫院)直到現在。

地址:渝中區中山一路312號
23、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遺址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遺址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時期的最高權利機構所在地。

地址: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38號
24、抗戰勝利紀功碑
解放碑,原名抗戰勝利紀功碑,於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動工,1947年8月竣工。

地址:渝中區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
25、盧作孚舊居
建於1944年,是盧作孚來北碚時歇息及辦公之處。

地址:北碚區文星灣42號
26、馮玉祥舊居
馮玉祥1939-1945年在此居住。

地址:沙坪壩區陳家橋鎮白鶴村西北
27、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大禮堂
作為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指揮中心,這幢老建築和修建在它旁邊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大禮堂(現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禮堂)見證了抗戰時期許多重要事件的發生。

地址:渝中區解放西路66號重慶日報社大院內
28、飛閣
蔣介石夫婦抗戰時期在“飛閣”居住半年,後來才搬到南岸黃山風景區的“松廳”。

地址:渝中區鵝嶺公園內
29、蘇聯駐重慶大使館舊址
該建築始建於1936年,為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原蘇聯大使館在8年抗戰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均曾是大使館常客。

地址:渝中區枇杷山正街104號,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內
30、南山蘇聯大使館舊址
1941年為避免日軍的轟炸,蘇聯大使館遷到了南山上這棟仿哥特式的建築,該建築原為軍火商朱星文的私宅。

地址:南岸區南山植物園
31、雲岫樓(蔣介石官邸)
是當年蔣介石的作戰本部,國民政府抗戰決策重地之一。

地址:南岸區黃山療養院內
32、英國鹽務局舊址
英國鹽務局舊址修建於19世紀末,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

地址:南岸馬鞍山鹽店灣54號
33、紅樓
紅樓原為重慶北碚圖書館的一部分,北碚圖書館由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於1928年創辦。其中紅樓為1932年修建,是重慶市級文物。

地址:北碚區北碚圖書館
34、孔園
孔園,又名“孔公館”,是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官邸,建於1939年。也是孔祥熙的二女兒孔令偉(孔令俊)的別墅。

地址:巴南區南溫泉虎嘯村
35、復旦大學舊址
抗戰期間復旦大學舊址位於北碚東陽鎮夏壩。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於1905年在上海創辦,1938年2月內遷北碚。1946年7月,復旦大學遷返上海。

地址:北碚區東陽鎮夏壩
36、跳傘塔
重慶跳傘塔建於1942年,號稱國內首座跳傘塔,是當時遠東地區最高、設備最好的跳傘塔,其主要功能是為抗戰培訓飛行員。

地址:渝中區兩路口
37、重慶湖廣會館
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

地址: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
38、德國大使館舊址
1938年8月14日,隨著國民政府遷渝,德國駐華大使代辦飛師爾等人抵達重慶。他們在重慶南岸一棟德國醫生別墅基礎上,改建成了德國大使館。
地址:南岸區黃桷垭街道文峰段

39、法國大使館舊址
1941年為避免日軍轟炸,法國大使館由重慶主城遷建於此。現為南山植物園的標本館。

地址:南岸區南山植物園
40、重慶人民大禮堂
大禮堂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築物之一。

地址: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
如今的重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歷史不應該被忘卻,因為它是我們的根源和血脈, 你還知道哪些著名的重慶老建築?關於那段重慶群星閃耀的歲月你知道什麼故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哦!
(好文轉自“重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