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保護的功課應盡快補齊

古建保護的功課應盡快補齊

日期:2016/12/14 11:28: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尼泊爾的一場強震,讓當地很多珍貴的古建築毀於一旦。從閃耀歷史光輝的建築群到令人揪心的斷壁殘垣,我們在惋惜地震造成重大文化遺產損失的同時,也應靜心自問:古建築的保護功課,我們還差多少?

  與尼泊爾類似,我國的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加之時間久遠,抗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尤為關鍵的是,與現代建築的修繕不同,古建築維修是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業界的保護原則是“四原”: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嚴格按照上述要求來執行修復,就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因此,古建築保護的第一門功課,就是要培養專業的人才。

  新中國成立以來,古建築保護維修模式從事業性質的古建專業隊伍受委托進行修繕,變成了“引入市場競爭”,通過招投標確定施工單位。由此,也出現了以逐利為目的的中標企業與“修好為准”的古建保護工作的矛盾。此外,市場運作導致一些無資質單位通過掛靠方式從事古建修繕。因此,培養專業的古建保護修復人才,變成了古建保護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二門功課是加強保護理論研究。在古建保護理論起步較早的歐洲,“風格性修復”曾被廣泛認同。這一理論的內涵是“站在建築原設計者立場考慮”,把建築恢復到“完整的狀態”,即使建築最初不是這個樣子。“風格性修復”的缺陷後來廣受诟病,比如,秉持該理念修復的巴黎聖母院,被學界批評為“使得700年的滄桑遺痕從此歸於消失”。反觀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仿古風”,仍然在進行著“風格性修復”。筆者認為,古建保護的理論研究應堅持“敬畏歷史”“留住歷史”的原則。歷史遺跡都有不完美之處,我們能做的是盡全力保持其原貌。比如,雅典衛城、圓明園大水法同樣是一種景觀,它可以誘發人們的思古幽情,有利於教育後人。原樣保存,也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第三門功課是提高社會各界對古建的保護意識。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轟隆隆一聲巨響,老濟南火車站被拆除,迄今仍有不少老濟南人感到惋惜。這個曾經的“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最終沒扛過一紙行政命令。老濟南火車站被拆除,是個別負責人文保意識不強的典型表現。當然,伴隨時代發展和各界的呼吁,如今的古建強拆現象已有所減少,但並非沒有。如何杜絕?除了在法律層面加以規定外,提高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顯得尤為迫切。我國地大物博,很多有珍貴價值的古建遍布城鄉,僅靠有限的文保力量不能做到全盤保護。筆者認為,加強宣傳力度,普及古建保護知識,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是古建保護的應有之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