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聊古建 今夏“戲”品《樣式雷》
日期:2016/12/14 11:52: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飛檐、斗拱、琉璃瓦,北京的古代建築傑作憑借其磅礴的氣勢、精湛的工藝和科學的構造,令世人歎為觀止。而對這些建築稍加解讀,一個傳奇建築世家的名字便會映入眼簾,那就是——樣式雷。
那誰是“樣式雷”?“樣式雷”有哪些傑作?即將於7月18日至26日上演的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樣式雷》又會如何演繹“樣式雷”的傳奇往事?6月25日,皇城腳下胡同深處的一間四合院裡,“樣式雷”第十代後人雷章寶、研究“樣式雷”的文史專家張寶章與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部副部長關渤,共同揭開傳奇建築世家“樣式雷”的神秘面紗。
故宮、香山、圓明園、“樣式雷”設計知多少?
八旬民俗專家揭開建築世家神秘面紗
“樣式雷,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建築世家,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在康熙年間由江寧來到北京,到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七代人在長達二百多年間為皇家進行宮殿、苑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內務府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即被世人稱之為‘樣式雷’。”這是著名文史專家張寶章先生所著的《雷動星流》的開篇。這位耄耋老人從十五年前起就開始了對“樣式雷”家族的研究,編輯撰寫《海澱區志》、《建築世家“樣式雷”》等多部反映“樣式雷”歷史、文化與生平的著作。
“‘樣式雷’家族的成就是舉世無雙的,他們為北京、為中國留下了故宮、天壇、三山五園、清代皇陵、承德避暑山莊等寶貴的建築物質遺產,可以說中國有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設計與建造是出自樣式雷家族之手。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同樣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財富,樣式雷家族數代人積累留存下來的建築圖紙檔案,早在200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進入《世界記憶名錄》。”
活動中,張寶章就為大家講述一段關於同治年間樣式雷第六、七代傳人雷思起與雷廷昌父子二人奉命重修圓明園的歷史往事。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劫掠了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園(三山是萬壽山、香山、玉泉山,五園是清漪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風雨飄搖中清王朝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可就在1873年,同治皇帝竟然宣布為慈禧太後賀壽重修圓明園,命令樣式雷父子二人在一個月之內就趕制出所有施工的圖紙與燙樣。慈禧太後親筆修改“天地一家春”的圖樣,史無前例地五次召見雷氏父子。雷思起還被授予二品頂戴,樣式雷家族盛極一時。可最終重修圓明園的計劃因工程浩大、耗費巨資,遭到了朝廷內部以恭親王為首的十大重臣的強烈反對,修園一事無疾而終。樣式雷父子二人也被迫放棄恢復祖先巨制的夙願,轉而去修造皇家陵寢。而將於7月18日至26日首演問世的原創話劇《樣式雷》,正是以樣式雷重修圓明園的這段歷史為故事背景,以生動的筆觸去還原歷史真實。話劇《樣式雷》憑借藝術家們的創作,將歷史和傳奇相連,從皇家御苑到尋常巷陌,描繪出“樣式雷”家族一段“柱天踏地,匠心匠魂”的家國傳奇。
平樣、燙樣、傳家寶,二百年傳世匠藝今何在?
“樣式雷”十代後人手持家譜話傳承
“樣式雷”家族自第一代雷發達於康熙年間起家,憑借其高超的技藝冠絕於世,留下諸多聞名遐迩的建築傑作與珍貴的平樣、燙樣。所謂“平樣”,就是雷氏家族在每個建築設計方案中制作的平面設計圖樣,他們有著非常豐富的形式,比如投影圖、正立面、側立面、旋轉圖等。而在繪制這些圖時,不僅會采用線描或者平塗的方法,有時還將中國山水畫的技法用在其中。歷史上流傳下來最著名的平樣——“圓明園四十景”,就是雷家掌管的樣式房繪制草稿,由著名的宮廷畫師沈源進行加工而完成的。樣式雷在完成平樣後,有時還需要按1/100或1/200的比例制作出模型小樣,呈給內廷,以供審定。而制作這個模型是用草紙板等物料熱壓制成,故名“燙樣”,燙樣可以進行分層拆裝,進行局部細節展示。尤為重要的是,在平樣和燙樣上,會標注出工程上的所有細節,比如每一個尺寸,甚至建築下面打多少樁都會記載下來,這為後人了解當時的科學技術、工藝制作和文化藝術提供了極大的研究價值。
隨著清代王朝的覆滅,“樣式雷”家族逐漸淡出了歷時舞台。活動現場,“樣式雷”家族第十代後人雷章寶,談起未能繼承和保留祖輩的技藝感到十分遺憾。“當我們看到祖輩為清朝皇室所造的這些園林建築時心情非常復雜,會崇拜、自豪也會感到無奈。樣式雷家族在清代200多年間有興盛也有低谷,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雷章寶現場展示一本由他本人重新整理的《樣式雷》家譜,而據他介紹,雷家第十一代傳人,雷章寶先生的兒子雷超,正准備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深造。“很高興現在人們能夠重新關注到樣式雷,能夠認可這個家族的功績,樣式雷的手藝是從我的祖父輩、父輩手裡失傳的,但我希望能夠從我的兒孫輩開始,逐漸讓他們接觸到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祖輩們的建築藝術成就,是屬於國家、屬於民族、也是屬於全世界的,一定要將中國古建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