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看看?浙江新安江畔最美的寺院群落
日期:2016/12/14 11:28: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水網密布的浙北平原,到東南沿海的丘陵地帶,在十萬多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包含了山河湖海在內的豐富多彩的地理風貌。
浙江的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浙西北多山地丘陵,白際山與千裡崗山間美麗的千島湖,猶如一顆心髒,新鮮的湖水順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湧入杭州灣,形成了浙江的一條天然大動脈。
新安江穿過淳安、建德,在建德梅城與蘭江匯合成富春江,再交接給桐廬、富陽,直抵錢塘江。這條江上的城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自古以來交往密切。
沿江的好山好水滋養了越人越語,也蘊育了清靜禅意的浙江風光。
被遺忘的“湖上仙苑”
來到千島湖時已臨近夜晚,湖水如氣韻流動的琉璃,而身後的霓虹車流無意間折向了那兩座水下古城——賀城、獅城,那裡星羅密布的街道上車痕、蹄印依舊。古城封存,歲月沉寂,上面的人由此也就多留了一份冥想和神往。
第二天一早,在東南湖區碼頭坐上了第一班游船,到達蜜山島的時候已過了中午。黃牆黑字臨水而立,清靜莊嚴。穿過山門,有一條灰白色的盤山磴道蜿蜒而上。
蜜山島,據明嘉靖《淳安縣志》記載:“蜜山在縣東南安撫鄉茶坡,有蜜出水空石滹中”,因而得名。在這座面積僅0.36平方公裡的禅意小島上,山巅處一座蜜山禅寺,始創於北宋開寶年間,“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處。
磴道迂回向上,茂密的叢林,清靜的院落裡蟬鳴四起。遠近湖山相映,風光旖旎。“碧湖青山藏古寺”,蜜山自古就是一處佛教勝地,而這座獨具神韻的湖上仙苑如今卻鮮有人問津。沒有誦經,沒有香火,僧去院空,寺院只留下佛像和沉默的鐘鼓。聽船上的人說,寺裡的僧人已於六月搬下了山。
走到齋堂,堂前是個菜園,也種下幾排茶樹,綠意蔥蔥,順著山勢伸向遠處的湖光。房門扣著鎖,幾幅童體書法,“妙莊嚴”、“知心是佛”、“捨利子”。柱子上一張觀音七期法會作息表,是2009年10月的。牆上的掛鐘停在了8時46分的位置。
貼士一:蜜山禅寺
交通信息:在東南湖區旅游碼頭乘坐公交班船到達景點。
景點門票:千島湖門票150元,游船45元。
住宿信息:不接受掛單。
游覽時間:全程約5小時。
嚴州古府 玉泉息石
湖水流到新安江鎮上的時候,寬闊的江面上升起了李白的一句詩:“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江水順著南風向前,到下涯鎮拐了個S型大彎又回到了東北流向,此時已快到古嚴州府地——梅城鎮。梅城鎮北約五六裡路,有一座烏龍山,東西綿亘六十裡,是北岸臨江第一高山,山的南麓,一座千年古剎玉泉寺遠眺新安江。唐德宗貞元初年,因得菩薩指點,少康大師決定前往新定(今建德市),建立道場,歷時三載,錢誘孩童念佛,念佛之聲遍於大街小巷。
暮色圍攏下的烏龍山(圖片來源:佛教文化 攝影:阿凰)
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開山,原為“善道大師淨土道場”,至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作為浙江省淨土宗的開山祖庭,玉泉寺是建德乃至浙西地區最主要的寺院之一。自唐朝以來,寺院幾經毀壞,但香火仍然不斷。
玉泉寺大殿(圖片來源:佛教文化 攝影:阿凰)
從烏龍山腳拾級而上,一路古木參天,泉水淙淙,大雄寶殿、鐘鼓樓、大悲閣、地藏殿、天王殿、靈石殿等一一掩映其中。玉泉寺西面的阿彌陀佛殿內有塊巨石,高一丈七尺有余,周三丈五尺,色褐黑如鐵。少康大師開山時,镌阿彌陀佛像居其上,後人於此建阿彌陀佛殿。因息石本身有磁性,據說來朝者如有疑難雜症,求息石加持,頑症不治而愈,甚為靈驗。
貼士二:玉泉寺
交通信息:新安江有直達梅城客運中心的汽車,半小時一班,費用8元,到梅城坐三輪車或小轎車便可直達玉泉寺。
景點門票:不收取門票。
住宿信息:寺院掛單需提前預約。
雲霧大慈 天上仙境
從新安江前往新葉的長途公交會在中途的大慈巖村停靠。
元大德(公元1297-1307年)年間,臨安人莫子淵循夢意棄家來到位於建德市南面24公裡處,琢石為佛,號曰大慈。大慈巖“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從觀佛台看過去,整個大慈巖主峰就是一尊地藏王菩薩的立像,身高147米,其中頭部高41.3米,寬60米,奇石、怪洞和草木構成這座“第一天然立佛”的五官。
大慈巖半山處的山門(圖片來源:佛教文化 攝影:阿凰)
如今的大慈巖已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佛道儒三教合一。來到這處“浙西小九華”,天下大雨,水霧頓起,很快山下的阡陌田疇已被遮蔽。
登道狹窄,盤桓在石壁上,亭台樓宇緊貼崖壁,隨著雨勢漸大,水氣上漲,行在半空,如漫步天上仙境。登著登著,便來到一石坊,上寫“九霄雲路”,心中的懷疑得到印證,前面的風景更令人好奇。
沿著索道,經塔林,又是一段長長的山道,到了山門。進門就是大慈巖寺的庭院了,庭內一棵許願樹,樹枝撐開,成了一把大傘,遮住了整個庭院。從庭院45度斜上就能望見地藏王大殿。大慈巖壁立千仞的斷崖上布滿各種天然的洞穴,觀音洞、杏香齋、清音閣皆依崖而建,“江南第一懸空寺”渾然與山峰融為一體,遠望如瓊樓玉宇,高映雲天之上。
貼士三:大慈巖寺
交通信息:在新安江有直達新葉的車,中途到大慈巖風景區下車。
門票信息:風景區門票60元,上山索道45元,下山索道30元。
住宿信息:不接受掛單。
隱匿鬧市的靜谧之地
沐浴在夏日的夕陽中,遠離了都市的種種羁絆,置身在桐廬縣城。富春江畔的桐廬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千百年來,這方山水滋養了生活在此處的人們。
放下行囊,走出旅館,一路尋訪圓通寺。因為寺院在當地聞名遐迩,所在的街道也被命名為圓通路。圓通寺臨街而建,山門卻是一個醒目的屏障,提醒著來到此處的人們,一步之內即是梵音袅袅的淨土之地,山門之外便是塵世的繁華與喧囂。這是一座建造於唐朝的古寺,最初被命名為“紫竹林”,也是國內修建較早的觀音菩薩道場之一。直至北宋年間,朝廷欽賜寺院為“圓通禅寺”,取“圓滿通達”之意來象征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
當地人多信佛,拜佛,每逢初一、十五寺院香火旺盛。踏入寺院,頓時感覺身心輕快,涼爽無比。沿著院牆,種有成片的芭蕉。古老的石牆上長滿了斑駁的青苔,沿著山寺的高低起伏畫出了一幅綠色的屏障。樹木通天,排列井然,清風拂過,樹影婆娑。
貼士四:圓通寺
交通信息:地處桐廬縣城圓通路與迎賓路交匯處。
門票信息:寺門開閉時間為7:30-16:00。入寺隨喜功德,可用10元來請功德券一張。
住宿信息:寺內可掛單。
聳入雲端的寺院
離桐廬縣城不遠的橫村,有一座名叫獨山的山,雖然海拔不高,但因山的周圍再也沒有其他山脈,此山就像一柄插入空中的利劍,孤獨而立,山名由此而來。當地人鐘愛獨山的景致,春天來這裡看杜鵑;秋日來這裡賞楓葉。
從獨山山頂遠眺(圖片來源:佛教文化 攝影:阿凰)
而獨山的名氣,與建在山頂的寺院密不可分。
古時,山頂的慈化寺曾是浙西佛教勝地。南宋僧人妙機禅師外出雲游,一日來到獨山,見這裡景色宜人,山崖聳立,圍繞此山有滔滔江水流過,山下有住戶的村落,人們在田裡埋頭勞作。因為山不高,在山頂也能聽聞村中的雞鳴聲。隨性雲游到這裡的妙機禅師,被此番風景打動,立意要在此開山建寺,宣說佛法。
在妙機禅師的努力下,寺院建了起來,院中修造起七層浮屠獨峰塔。許多人聽聞妙機禅師的大名來此悟道參禅,寺院更是香火旺盛。元朝,一位名叫正燈的日本法師帶領一批僧人來中國聽聞佛法。他們拜會了當時曾在慈化寺和西天目正禅寺的中鋒法師。正燈法師回日本後,創立了臨濟永源流派,並尊獨山慈化寺和西天目正禅寺為日本佛教永源派源頭。
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往來的香客絡繹不絕。在禮佛完畢後,他們會從寺內的一口深井汲水而飲。這口井頗為傳奇,一年四季水量不增不減,始終保持在同一水位,而且井水冬暖夏涼,甘甜柔糯,被稱為仙水。據說頭發花白者喝了這口井裡水能夠變回縷縷青絲吶。
貼士五:慈化寺
交通信息:地處桐廬縣橫村獨山,從縣城搭乘客車在橫村下即到。
門票信息:免費。
住宿信息:寺院可掛單。
深山靜處藏古寺
在天鐘山山腳,遇見一位法師。上前合掌行禮後,便詢問他前往天鐘禅院的路。法師說,一定要順著左側的山路走,向上到山頂便是。天鐘山因外形似一口大鐘而得名。行走在山間,樹木伸出枝蔓來搭建起涼棚,令人感覺仿若置身在綠色的鐘罩下。一路相伴的是來自山間溪水流淌出的鳴唱聲。富陽有十景,其中之一便是這“天鐘聽泉”。
天鐘禅寺(圖片來源:佛教文化 攝影:阿凰)
這裡的山路曲折向上,山間開鑿出的小路僅能供一人慢行。走到轉馬潭可以稍作停歇。臨潭建有一個三角亭,亭子邊的石碑記載有修亭的緣起。原來朱元璋起義時,不敵元軍,一路被追趕進天鐘山。觀世音菩薩突然現身,揮灑手中淨瓶的甘露,彈指間,凡是被甘露沾染的巖石開始融化了,如豆腐般軟滑。元軍兵馬紛紛陷入其中不得自拔。為了感念觀世音菩薩的恩德,朱元璋不惜人力物力在這裡重建天鐘禅院。
登到山頂,在翠竹的掩映下,天鐘禅寺的身影隱隱綽綽地浮現而出。走向前,山門處書寫一幅對聯:“山中淨地藏古寺,門外繁華盡勞人”。佛門從來被稱為清淨地,能夠在此佳絕境聽鐘鳴,聞佛法,何嘗不是遠離人世紛爭與喧鬧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