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數字化勘察廓清佛光寺歷史沿革

數字化勘察廓清佛光寺歷史沿革

日期:2016/12/14 11:06: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7月4日,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公布了《佛光寺東大殿歷史沿革進展研究》成果,經過一年多來對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進行數字化勘察統計,目前所知的佛光寺東大殿修繕活動共17次,平均每隔68年對東大殿或其陳設進行一次重修,約每200年進行一次較大的修繕工程。東大殿保留了創建期幾乎所有唐代木構、塑像和部分壁畫、彩畫,各歷史時期的塑像、壁畫、題記、碑刻、修繕痕跡非常完整地留存至今。

  據《古清涼傳》記載,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年—499年),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滅佛教,寺宇被毀。唐宣宗繼位後重復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布施重建東大殿。東大殿內保存有唐代的木構、墨書題記、塑像、壁畫,被梁思成稱為“四絕”,譽為我國古建築第一國寶。

  2015年,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委托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佛光寺東大殿進行數字化勘察,重點針對東大殿塑像、壁畫、題記、附屬文物等。勘察采用以三維激光掃描、傾斜攝影測量、近景攝影測量為主的數字化記錄,基於碳14年代測定手段,結合文獻、題記、特征分析的建築考古研究,與人工調查配合多種微損檢測、取樣分析判斷以及文物殘損量化等技術,通過對大木與塑像、壁畫等文物的建置時代分析,推演東大殿歷史沿革,獲得了對東大殿建置新的認識。

  東大殿大部分木構件和部分塑像、壁畫通過勘察與碳14測定年代基本證實是唐代原構。碳14測定北次間北縫後檐柱與西北內角柱榫卯填充木料為元代,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前後,東大殿門窗從前內柱列移至前檐柱列,並更換三根後檐柱。南、北、東側9幅栱眼壁畫、後扇面牆外側白描菩薩像、五百羅漢塑像,為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五年(1430年)所做。東大殿外槽南盡間法師像為明天順二年(1458年)為紀念明代高僧本隨禅師所塑。清代、民國時主要對主佛壇佛像進行了重妝工程。

  這次勘察初步勾勒出佛光寺東大殿歷史沿革年表,即晚唐創建期,宋、金、元過渡期,元末變革期,明代增補期,清代、民國延續期共五個時期。其中,東大殿創建時的大木結構基本完整保留,創建時明栿繪丹粉刷飾彩畫、內外槽額枋上的七朱八白和華栱上的燕尾彩畫、前內柱列建栱眼壁與在其外側繪制壁畫、北次間“彌陀說法圖”和南北稍間“卷草圖”3幅、主佛壇上共塑34尊塑像,釋迦牟尼佛座束腰的壁畫都保留至今。內槽四通四椽栿和前外槽當心間北縫乳栿上,書寫了5通唐代始建題記。

  據本次勘察統計,東大殿歷史上的修繕活動大都盡可能地沿用了前代的構件和工藝,更多地采用了添加而非更換的方式,並清楚地留下了各次修繕痕跡與記錄,對今後的保護工作有借鑒意義。

(來源:山西省文物局網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