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發起地未來5年內完成修繕、開放
日期:2016/12/14 11:11: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日,文物局相關人員在查看西城區楊椒山祠的隱患。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宣武門外大街西側楊椒山祠,為公車上書發起地,但其內一直有居民居住,存在大量私搭亂建建築。昨日,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文保單位已於2015年3月啟動騰退工作,預計2016年1月底可以完成。
昨日,市文物局、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走訪部分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文物保護與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楊椒山祠成為第一站。
楊椒山祠位於宣武門外大街西側,達智橋胡同12號、校場三條2號。1984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其內一直有居民居住,存在大量私搭亂建建築。主要問題包括居住人家較多、古建年久失修、無避雷設施、消防設施不健全、用火不規范等。
資料記載,楊椒山祠(松筠庵)坐南朝北,主體建築分為庵祠和谏草堂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2348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834平方米。
雖然整體建築為清中期建築風格,但是這裡最初是明朝嘉靖年間名臣、後被尊為北京城的“城隍爺”楊繼盛(號椒山)的住宅。楊繼盛是明嘉靖年間進士,因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被嚴嵩投入刑部大獄處死。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曾在此聯合各省舉人1300余人發起公車上書。
如今的楊椒山祠內,依然保留著當年的主題木質結構與建築風格,但是木質結構損壞較為嚴重,西側的亭子上部雖有飛檐頂,下部的木質立柱之間卻被澆築了水泥,把透風的亭子封死,成為了一戶民居。
昨日,這處“改建”古建築的“民居”門口已經貼上了封條,顯示著楊椒山祠內住戶的騰退正在進行。
“原本住了67戶”,昨日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3月西城區啟動了此處的騰退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一半,預計會在2016年1月底完成騰退,之後啟動鑒定、修繕等工作,在“十三五”期間,也就是五年內最終面向社會開放,“具體開放形式還要再討論,但初步確定的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記者黃穎)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