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要修復漢基、明牆、清瓦的蓋州古城了。對於在歷史中湮沒的街區,按舊制重建;對於保留下來的古跡,除安全加固和環境整治外,不做過多修飾,保持原汁原味和歲月痕跡;除了修復古街古宅,同樣重要的是“修復”、留存和發揚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重塑歷史文化名城形象。
探訪蓋州古城,有如一次穿越之旅,一步步走進往昔,又躍向未來。
窗外的高樓大廈漸漸發生了變化,開始顯現出許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特征,其中夾雜著些更老的,確鑿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標志。我們的目的地顯然不在這裡,選擇最窄的岔路,那裡有更老的老城。
接連的青磚瓦房開始占據了視野,一些斷壁有拆遷中的痕跡,但是看不到拆遷機械。打聽之後才知道,我們已經走在蓋州古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去年6月,拆遷設備已經開進,到任不久的蓋州市委書記班耀康到現場叫停了拆遷,否則,這裡現在該是一片工地。
遠遠地在路的盡頭,隱約看見了一座城門樓似的建築跨在道路中央。
走近才覺氣勢奪人,這是蓋州鐘鼓樓。該鐘鼓樓始建於明朝,距今637年,平面長37米,寬14米,由樓座與座上殿宇組成。鐘鼓樓上,東西為鐘鼓亭,中間為觀音閣,閣後為大雄寶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正殿前,鐘亭、鼓亭分立兩側,另有清同治年間重修碑記兩塊。
這個古城的制高點,在古代用於報曉告昏,以及緊急情況時告誡百姓。俯瞰,目力所及是安適的青磚小街,依稀可辨“四合院”形制的老宅,南關飯店、鼓樓復印社等老招牌,以一種遲緩的方式好像生活在時代另一端的居民,組成一幅2400年歷史的彩擴。
蓋州古城漢基明牆、清瓦,號稱關外唯一,至今余貌尚在、風采猶存,1平方公裡的原址,至今保留著40萬平方米的連片老建築群。
清代中葉,蓋州成為東北的財貨通衢,“名聞八閩,聲達三江”。古城內的三江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福建會館可為此提供佐證。古城還濃縮著老蓋州的民俗,蓋州人會講起他們傳承有序的泥塑、皮影,與古城有著怎樣的淵源,還有文化名人呂公眉、沈延毅,那裡是他們的老宅。
在古城,一腳就能踩出一段歷史;反之,一鎬頭可能砸毀一段文脈。“民為風,建築為貌,修復古城要體現原生態風貌,如果一刀切連片改造,蓋州古城就缺少了魂”,蓋州市古城辦主任說。
於是,自去年底蓋州市啟動古城改造與提升工程以來,散落在城裡城外各處的老磚老瓦老條石,都成了寶貝,被精心搜集積攢起來,用於日後的修復工作。於是,“原汁原味”、“重保護輕開發”的理念被逐級深化,有關部門對古城歷史文脈進行全面梳理,從古至今,從重點文物到簡易民居,從既有建築到歷史殘存,從人物到事件,從歷史論證到民間傳說,從文化傳承到非物質文化特色,從物質形態到非物質形態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挖掘、統計。
秉承“延續文脈,弘揚個性。街區保護,整體協調”的既定原則,蓋州市聘請清華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編制古城規劃,規劃包括《古城保護與提升總體研究》《古城及周邊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古城環境整治規劃》。其中古城環境整治規劃包括兩個方面:辰州路街道整治規劃和護城河濱水環境整治規劃。譚振國介紹,護城河清淤已經結束,共清理護城河流域12公裡,清理20萬噸垃圾淤泥,對上游28家排污不達標企業提出關停整改要求,引大清河活水入護城河。
按照規劃“十二五”末,古城及周邊保護范圍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遍得到搶修,歷史建築得到全面修繕;核心保護區所有歷史文化街區、具有傳統風貌特色的歷史街巷、文物保護單位、重要歷史建築周邊、護城河周邊地帶環境明顯改觀,歷史風貌得以初步恢復;核心保護區基礎設施得到基本改善;建立健全法規保護體系,形成古城保護長效機制。
這是一幅可以預見的圖景:漫步在蓋州古城,街巷的寬度還停留在幾百年前,古城牆、護城河、老屋、人間煙火。有文化渲染、休閒休憩場所、有別致的小景,步行街鋪排蓋州特色商業,並融入蓋州文化展示,如蓋州皮影、石氏泥塑、趙氏風筝、書法繪畫等,古城裡萦繞著遼劇、舞動著秧歌、高跷。
蓋州市委書記班耀康說,古城文化、古城人也是古城的一部分,對古城保護開發不能把居民趕出去,老街裡裱畫的還裱畫,賣酒的還賣酒,古城裡還住著某位歷史名人的七代玄孫,也應該留下,將來給游人講講古城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