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鎮海區級文保單位澥浦月洞門修繕保護工程順利竣工。
澥浦月洞門位於澥浦鎮行門口。據史料記載,建於明代,原為連接澥浦息雲山、廟後山之間的沙碗塘閘洞(設閘)。澥浦在歷史上有著名漁港、商港之稱。清鹹豐年間為最盛,有漁船三百號,至光緒晚期尚有“商船四十余號,漁船一百八十余號,市肆頗盛”。當時澥浦港船舶雲集,桅牆如林,月洞下兩側有商行40余家,每日清晨在月洞門行門口集市買賣,市況興盛,有“小寧波”之稱。澥浦在清康熙後漸淤,閘遂廢,閘門成為洞門。
現月洞門占地面積約211平方米,洞門長11.7米,高4米,寬5.3米,兩則有矮翼牆,拱門縱聯並列砌築,門上刻有匾額、楹聯,東額:“海不揚波”,東面楹聯:“地靈人傑於今圓抱樂升平,海闊天空在普彭湃跨浩蕩”;西額:“迥瀾毓秀”,西面楹聯:“迥環形勢遙連澥浦之名山,磊落石稜相接梭城之勝境”。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周邊環境變遷,月洞門本體地基下沉,導致頂部結構向外傾斜並嚴重開裂。對此,區文保所根據《2015年度鎮海區文物修繕計劃》安排,對該建築實施了保護修繕,將頂部傾斜結構矯正復位,消除了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