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尋找散落在鄉村的記憶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尋找散落在鄉村的記憶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31: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鐵犁,先秦就有了,用了幾千年,一直到前些年,連式樣都幾乎沒有變化。說變就變,似乎一下就沒了。
  燕舞牌收錄機,改革開放肇興時期一度是時髦青年招搖過市的隨身物品、身份標示信號物。突然也成了博物館展品了……
  鄉村記憶,要靠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來不失憶,這是老物件的可悲,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老物件傳承寶貴的鄉村記憶
  煤油燈、蓑衣、飲馬槽、地瓜擦子、升斗、風箱……這些過去農村常見的生產、生活用具即將或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濰坊安丘市輝渠鎮,人們把這些過去農村常用的用具收集起來,建立了一座門類豐富、種類齊全的民俗博物館——輝渠民俗博物館。
  館長趙健介紹,博物館利用原雹泉村小學改造建成,占地面積30 余畝,布展面積1200 平方米,共分為五個館:古文化陳列館、輝渠歷史文化名人館、“丘南縣”歷史追溯館、革命烈士館、民俗陳列館,陳展近兩千件藏品。石磨、石碾、碌碡、掍子、墩轱轳子……镌刻著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把人拉入舊時農村的記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物件有的已經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東西,有的在不久的將來終會被淘汰。民俗陳列館可以讓人們記得住鄉愁,留住那段歷史的記憶。”趙健說。
  2014 年,山東省開始實施“鄉村記憶”工程。2015 年6 月,輝渠民俗博物館所在的輝渠鎮雹泉村入選山東省首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
  傳統村落的美麗蝶變在距離濰坊臨朐縣城15 公裡的大山深處,有個小村落叫寨子崮。隨著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的開展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村裡不斷加大原生態自然環境保持和古村居的保護力度,老房子舊建築被保存了下來。
  寨子崮村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房屋是北方典型的土坯房建築,完整的院落內有北屋正房、西屋和東屋,院子中還有傳統的土坯糧倉。現
  存傳統建築(群)及建築細部乃至周邊環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築質量良好且分布連片集中,風貌協調統一,保持了良好傳統區的活態性。
  寨子崮村四面環山,村居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據介紹,以前寨子崮村農戶經濟來源以賣山楂、柿子等為主,2014 年,寨子崮村被評為“好客山東最美村鎮”,2015 年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省級“傳統村落”。傳統的村居、古樸的民情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慕名而來賞桃花、摘柿子、攝影、寫生的人絡繹不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寨子崮村辦起了農家樂,發展起了旅游觀光采摘,村民收入不斷增多。
  原來又舊又老的房子,如今變成了財富和風景,還帶來了收入,嘗到“甜頭”的寨子崮村村民,更加重視對老房子的保護和鄉村生態環境的保持。
  保護古建築納入村規民約
  李家疃村位於淄博市最西端,與濟南章丘接壤。這裡保留著山東民居典型的傳統院落布局,一個大門進去,好幾進院落,“庭院深深”在這裡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
  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遷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間,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經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間達到鼎盛,並於同一時期對祖村的舊建築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莊園。
  據李家疃村村支書鄧永榮介紹,李家疃的歷史文化建築主要包括“九門一莊”、亞元府、解元府等;傳統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鹽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為數不少的栓馬樁、上馬石、旗桿石、石雕、磚雕、古井等。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祖先負責、對兒孫負責的堅定態度,李家疃村實施古村落保護計劃。村兩委將“任何人不准隨意拆除、損毀古建築,包括院的一切建築物”納入村規民約,研究制訂了《李家疃村歷史文物保護辦法》,建立了文物保護檔案,對32 處歷史建築設立了保護標志,建立了保護公示牌,組建了專門的保護隊伍,定期巡查。同時加強宣傳引導,號召村民自覺保護古建築,村裡每年還拿出專款,用於古建築的修
  繕保護。自1991 年至今,全村所有古建築均得到原址保護,未發生任何拆建行為,村裡也多次出資對古民居進行修繕。
  據介紹,李家疃古建築群於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2014 年入選第一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同年,李家疃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試點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