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文化新地標 美院民藝館揭開面紗
日期:2016/12/14 11:20: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我們特意把老底子江南的村口很常見的水口‘搬’到了序廳,既有效切割了流線型的展覽空間,也有《桃花源記》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9月20日下午兩點,距離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正式揭幕還有一個小時,開館展“天工開物——江南鄉村工藝的世界”的視覺空間總設計師及策展人袁由敏站在展館入口處為記者導覽,“一覽無余固然好,適當加點‘儀式感’,是不是更好看、也更好玩?”
“天工開物”,語出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同名著作。“宋應星將老百姓的創造力視為推動社會進步非常重要的源泉,這樣的觀點本身也是一種古人的智慧。”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助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館館長杭間說,“而本次展覽的副標題‘江南鄉村工藝的世界’,引出了全球化變革背景下,一個值得深究的個案——明代後期以來,江南地區的傳統農業社會為適應社會變革而產生了新的鄉村制造。”
從山腳拾階而行,這座依山而建的民藝博物館,被世界頂級建築大師、日本人隈研吾用“土生土長”的青磚、青瓦、青苔披上了民居的“馬甲”, 呈現出一個潇逸優雅的“之”字形,與周圍的自然景致結合得巧妙而妥帖;在流線型的展覽空間裡移步換景,坐具展區、皮影區、休息體驗區、用具區、情景區、花窗區等幾大板塊,用4個廊道連接,觀眾在“爬山”觀展的過程中,時有豁然開朗的感受。與傳統博物館的封閉式“方盒子”全然不同,這座民藝館的牆壁采用落地玻璃,自然光線。
本次民藝館開館展,策展團隊從中國美院所收藏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的幾大品類中,遴選出100把坐具、100扇窗格以及100件器具,並將其分為“百椅百態”、“格物之知”、“日用即道”三大板塊。此外,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藏有皮影及相關的工具、樂器、劇本等藏品4.8萬余件,數量上僅次於成都的中國皮影博物館,民藝館開館後,推出常設展“光影世象——中國美術學院館藏皮影展”。
“進門前,我完全想不到傳統民風、民俗竟能如此顛覆性地呈現!”站在自己捐贈的上百件坐具旁,著名收藏家、寧海十裡紅妝博物館館長何曉道由衷感慨,“熟悉又陌生,新奇而寧靜,這或許是藝術高等學府將目光投向民間、草根、鄉土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對此,袁由敏也深有體會:“原來民藝也可以很現代,只要找到合適的安放容器、用帶著溫度的目光打量,你會發現,它們開心地‘醒’了過來,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下午2時50分,天空飄起秋雨,一身黑衣的隈研吾匆匆趕到。從走進展廳開始,他手機的拍照模式就一直保持開啟狀態,盡管只有不到10分鐘時間“先睹為快”,但他看得很仔細,常常走過幾步又轉身回去拍特寫。最後,這位表情嚴肅、惜字如金的建築大師終於露出了笑容,對圍觀人群說出了自己的觀後感:“非常驚訝。”
“如果我們對傳統生活不加以珍視,所帶來的後果不僅是具體器物的消逝,還有與現實生活的疏離、生命內涵的淡化。山腳下,與為中國美院美育事業樹立‘東方之心’的民藝館遙相呼應的,是最近新成立的手工藝術學院,它們將一起為承繼、活化和再生手工藝文化,重建東方設計學體系和文化生產系統,傳播中國美學價值和文化精神打造一把鑰匙。”下午3時40分,開館儀式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動情的演說中落幕,中外來賓和觀眾一起湧入展館。
為了修正皮影廳入口處的導覽地圖,民藝館典藏部主任黃艷和幾位學生志願者錯過了開館儀式,“好在沒有影響大家觀展。”豈止是“沒有影響”——他們忙碌的背影,已在隈研吾、何曉道等人的鏡頭中定格。不妨將之也視為一種匠人間的致意。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