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梅家裡遺址發現良渚貴族墓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梅家裡遺址發現良渚貴族墓地

日期:2016/12/14 21:40: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h2X4C4S_0

s U`{$f0 99古建網.k(T]kG|9t'k

  為消除笤溪汛期排水不暢,易於引發潰堤的危險。浙江省杭州市余杭林水局將苕溪北岸大堤在安溪大橋以西的弧形南凸部分河道截彎取直,大堤向北移動14米左右。在工程進行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遺址管理所於2008年下半年進行了工程沿線的考古調查和鑽探,在良渚鎮安溪村梅家裡發現良渚文化堆積,命名為梅家裡遺址,該地曾有玉璧等遺物出土。遂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09年4-5月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布方面積約9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32座,發現良渚建築台基1處,歷史時期的遺跡清理饅頭形磚窯4處,宋代土坑墓1座,宋代水井1座。取得重大成果。

[zx+`KP8L$R0 99古建網-W8y-JD(i&Mw`

  發掘表明,遺址所在原為一略呈南北向的獨立小自然山體,山體的南坡在良渚早期階段被斂平修整成為建築台基。現存台基建在紫紅色含砂性的生土面上,東西寬度約20米,南部已被晚期沖毀,台基范圍內沒有墓葬分布。台基北部有一東西向墓葬,墓葬距離台基南部沖毀的殘斷面約10米余,故台基南北長度當不少於10米。台基東部尚存部分南北向溝槽,溝槽內發現殘存一個柱洞。溝槽深度不一,可能屬於不同時期的建築遺跡,但是破壞較嚴重,已無法復原建築全貌。台基西側曾堆築黃土,營建過一個規模較小的墓葬區,其上發現良渚早期小型墓葬6座。台基東側在良渚中晚期亦曾堆土擴建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墓地,其余墓葬皆發現於此區域。東區墓葬規格高低不一,其中M10、M18為規格甚高的貴族墓。

4X2}(G~2ID dPd0 99古建網8a xC${!s p e k[

  M10屬於良渚中晚期,隨葬有冠狀飾、璜、玦、環、錐等玉器。其中頭端一件璜的側面縱向雕刻著4個精美的龍首形紋,紋飾主題與瑤山發現的龍首璜頗為類似,璜的形態卻不相同。此墓還在頭端發現一件軟玉質地的玦,其中有2鑽孔,可能經過改制。玦是在太湖地區早期馬家浜和崧澤早段主流的玉器,多以玉髓質地為主,良渚階段玦的數量很少,以往僅在瑤山,新地裡等零星出土幾件,作用不明。此次發現對良渚玉玦這種器類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

5Z2vRCl:MO0

3b;tb,N-Xp0  M18是發現墓葬中規格最高的,位於遺址最南,南部已被苕溪沖毀,僅存中北部,東側則被宋代水井打破,西側距離磚窯僅數十厘米,可謂劫後余生。墓葬出土玉琮1件,玉璧2件,其余頭端玉器皆無存。玉琮呈綠色,刻5組簡化神獸紋,當屬於良渚晚期,此類長玉琮在遺址群內以往發現很少,彌足珍貴。

T3wI'S2j ^+ty0 99古建網Av] f4V4]*e3]

  遺址南端整體呈平齊的陡坎,坎外堆積著水相的淤泥沉積,包含著宋磚和瓷器等遺物,顯示良渚堆積層南端在宋代被洪水沖毀。在探溝中顯示宋代堆積層下為印紋陶時期堆積,其下則為良渚堆積,遺址南部發現多處宋代磚窯和水井,對於了解苕溪水文及其堤岸的變遷提供重要的實證材料。99古建網6~,o6jA L8F8e

99古建網#GZn-lVKs[J

  梅家裡遺址的發掘盡管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未能進行大規模的揭露,但在有限的范圍內仍基本揭示了聚落布局的一角,為遺址群內良渚聚落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遺址使用年代貫穿良渚文化的早、晚階段,其較晚的時段可能與良渚古城共存,從位置看此地屬於城外的近郊,因此,梅家裡遺址當納入整個良渚古城研究的角度進行觀察。發掘工作得到余杭林水局和良渚遺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與協助。(浙江文物網 王寧遠)

_xzEkC0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網 http://www.yingzao.com TAG: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