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臨潼痛失兩處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18: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羅錦高
臨潼是個文化文物大區,據記載,漢唐明清所遺留的宗祠宮苑寺廟書院等古建築有一百多處,多已毀棄,其中有兩處毀於當代,一是骊山石甕寺溝上的遇仙橋,二是雨金廟劉村的黃鶴樓。
遇仙橋位於城南寺溝村南500米的石甕谷中,為唐代修建石甕寺時所建。遇仙橋橫跨於寺溝之上,是石質結構的單孔石拱橋。因傳說古時有一書生赴京趕考,在此遇仙,後高中“翰林學士”而得名。橋長8米,高3米,兩側有石灰石欄桿。橋面用石灰石鋪築,橋基修築在兩側山坡的石壁上,橋拱上端書刻“誕先登”三個大字。1985年4月,被臨潼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橋拱直至2006年仍堅固,僅橋面破損,到2007年,因修登山道路拆毀古石橋新建水泥橋,古韻頓失。這是臨潼轄區內唯一一處唐代建築,其雄姿見證了一千多年的風雨歲月和人世滄桑,而今再也看不到它的古風古韻了,只能在電視台影視資料或在文物工作者的照片中略見其影。
黃鶴樓位於雨金廟劉村。樓高近20米,共三層,樓內全是木樓梯,樓體屬磚木結構,樓頂端為木質鍍金尖頂,四檐翹角,懸鈴迎風作響。正面門楣橫嵌“黃鶴樓”三個鍍金大字,二層大廳內供有玉帝、鐵拐李等塑像,外圍紅膝欄桿;一層為窯洞式正廳,皆有祭祀塑像。樓正面豎有6米多長1米見寬的長匾,上嵌“金善堂宮殿”。從現存照片看,整座樓雕梁畫棟,頗為壯觀。可惜該樓毀於“文革”破四舊。據老村民說,抗戰時期,張學良、楊虎城部隊曾駐軍於此。“文革”以前,這兒曾是廟會興盛之地。上世紀90年代,在原址上建起一層“渭北黃鶴樓老年娛樂宮”,並留下一句民謠:“黃鶴一去不復返,樓毀古風何處尋?”
2001年夏季,筆者和《各界導報》記者曾到雨金廟劉村采訪過一些老人,有人說黃鶴樓建於唐朝,有的又說建於明清時期,地方志書上也沒有確切記載,建造時間無從查考。但毀掉黃鶴樓的時間是確切的,即1968年冬到1969年元月。拆卸的木頭磚瓦用於修建雨金糧店,雕梁匾額被砸碎燒毀。有個老人還清楚記得重修黃鶴樓的時間,那就是辛亥革命勝利第二年,即1912年,一是為了懲辦清末腐敗官吏,二是紀念辛亥革命勝利而翻修此樓,以作慶典。樓修好後,每年正月初九、四月初八、九月初九這幾天,周圍群眾雲集黃鶴樓趕廟會,搭台唱戲、秦腔雜耍,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據說,流行至今的秦腔戲文《張鐮賣布》的故事就產生在這個村子,張鐮的生活原型就是雨金人。據當年新市鄉郝邢村郝克順老人回憶:“西安事變”前後,東北軍張學良的部隊曾駐軍黃鶴樓。郝景生(郝克順之兄)時任國民革命軍西北軍某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248團團長)也曾駐軍此樓。
黃鶴樓過去廟會的興盛和國民革命軍駐扎抗日,都已成歷史煙雲,但它畢竟是民間文化和抗日救國的見證者。該樓如果保留到今天,必然是渭河北一處靓麗的景點,因為它是整個陝西,乃至西北唯一一座黃鶴樓。
(來源: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