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很紅的重點歷史建築如今成了公廁和加工作坊
日期:2016/12/14 11:08: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幾年前的吳玉泉宅
坐落於樂清虹橋吳宅村的吳玉泉宅建於民國時期,它曾憑精美考究的雕刻工藝、洋派大氣的建築布局揚名。2011年,這座飽經滄桑帶有西洋風格的大宅,被列入樂清市第一批重點歷史建築。可它多舛的命途並未從此改變,公廁、出租房擠入爬滿青苔的院牆,兩間塑料作坊也進入了宅子,早已看不出它當年的模樣。
市民攜子體驗故鄉文化
卻發現老洋樓成小作坊
樂清虹橋市民包先生熱愛歷史建築。上周,他特意帶著讀小學的兒子慕名來到了吳玉泉宅。
“我在書裡見過它,很美。可眼前的它,卻讓我感到很失望。呼吁它能得到修復和保護。”包先生說,老宅的洋樓前搭起藍色鐵棚,裡面還搬進了作坊,早沒了歷史建築的美感,他一時還不知道該如何跟兒子解釋。
有些氣憤的包先生在微信朋友圈裡抱怨此事,經轉發擴散後,引起了媒體和文保部門的關注。
昨天,記者來到了吳玉泉宅,乍一看這裡已跟一般的民用倉庫沒什麼區別,主樓裝上了鋁合金窗框及空調外機,刺耳的機器聲此起彼伏,裡面正在加工塑料配件。
沿著大宅轉了一圈,只有北門保留著雕刻的花鳥石紋,進門一看,大宅內被一道水泥牆分成東西兩半。租住在西側的重慶人向阿姨說,她在這住了十年,剛來時,覺得老宅很漂亮,除了那些石刻雕欄外,還有茂盛的植物,可這些年,工廠作坊搬進搬出,不斷有人砌牆搭棚,早已面目全非。前幾年,宅院還起過火,如今北門還留著當時煙熏過的痕跡。
設計圖是從上海灘買的
曾是當地最美的大宅院
走進作坊,記者遇到門衛潘阿公。他是當地人,今年70多歲,他為記者講述了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老宅變遷史。
這裡原是虹橋大戶吳玉泉的宅子,西洋樓的圖紙是從上海灘買來的,用的鋼筋水泥都是從外國進口的,建築師傅也是從溫州城專門雇來的,完工後,整座大宅像從畫裡掉出來似的那樣美,十裡八鄉的鄉親們趕來觀賞。
記者翻閱了由幾位樂清虹橋籍的文化人編寫的《虹橋古韻》,裡面有寫道:吳玉泉宅又稱“杏莊洋房”,檐廊、明間地面采用水門汀,細致的水磨工藝打造出方格和菱形的紋飾。樓面裝飾有精美的花紋、動物等圖案。該宅中式和西式建築融合,風格獨特,工藝較高,規模和占地面積廣大,是虹橋區域不可多得的民國時期典型建築,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
東側修建臨街公共廁所
老宅以一年30萬元出租
潘阿公還告訴記者,解放戰爭後期,這裡成了兵營和糧倉。
上世紀60年代,人民公社興起,這裡成了鄉政府的辦公樓;上世紀70年代,老宅成了杏南小學,潘老伯的小女兒在這裡上了6年學;1978年改革開放後,小學搬到更大的校捨,大宅在忙碌半個多世紀後突然空置了幾年。
其間,幾戶村民趁機進來造房出租,再加上年久失修,老宅日漸凋敝。“老宅原歸杏南村所有,後捨南村分成吳宅、周宅、潘宅、田垟四個村,所以老宅就歸我們四個村的老年協會共同管理了。”潘阿公說,收到的租金除修補老宅外,剩下的就分給老人,一年的租金有30來萬元。
隨著周圍河道擴寬、民房改建等工程的開展,老宅四個大門只剩北門被完整保留下來,宅子東側老牆被拆,還修了間臨街公共廁所。
“如果沒有我們來維修,宅子早塌了,可不出租又沒錢維修。”潘老伯說。
文保、住建部門已獲悉
將會查清違章搭建問題
根據公布於2011年12月的《樂清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我市第一批歷史建築的通知》顯示:為切實加強對我市(樂清市)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及地方特色,根據《樂清市歷史建築保護辦法》的有關規定,決定選擇中心村洪氏民居等50處作為樂清市第一批重點歷史建築。“吳玉泉宅”也是其中之一。
這份通知還要求“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宣傳、貫徹《樂清市歷史建築保護辦法》,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配合,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對於“吳玉泉宅”的保護工作,樂清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派人到現場查看,“吳玉泉宅”未被列為文保單位,不在他們的管理范圍,而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相關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部門是歷史建築的主管單位。
樂清市規劃建設監察大隊吳大隊長說,他們昨天也趕到老宅了解情況,目前他們已讓村裡提交相關材料,等弄明白老宅的產權關系後,再查清違章搭建等問題,至於修復及保護工作則需跟虹橋鎮政府及文保單位對接。
(來源:溫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