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青山 是三面環山,古鎮幽深
日期:2016/12/15 22:34:49   編輯:古代建築長江商報消息 青山,自古即為兵防要塞,也是長江中來往船只的避風港。宋、元、明、清時期,青山鎮均為一方日用品和農產品的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並為武昌(江夏)縣六大市鎮之一,與金口、陽邏齊名,陽邏、葛店的居民也常來這裡趕集。青山上扼武昌、漢陽,下控鄂州、黃州;且緊臨省城武昌,素稱武昌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八大家轉悠時,老青山人更傾向說,這一方土地的真正起源,在更下游一點的青山古鎮,那裡大多數人並不熟知。而八大家就和後來的紅鋼城一樣,意味著解放後青山蓬勃發展的另一段歷史,延續至今。
古街古房,盼著能留下來
循著老青山人的指點,記者來到這片宛若世外桃源的小地。
彼時,車在大道上飛馳,下意識地回頭,身後是天興洲大橋,忍不住唏噓,原來一方城市古脈在如此遠的地方。
驅車到工人村路往江邊的盡頭,再往前就是悠悠江流,路的右邊是一大片工地。“桃源社區已經開始改造了。”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曾祥文說,自己算土生土長的青山人。路的左邊,就是正街社區,而這個社區的得名自是來源於——這裡有著青山鎮的正街,一條長不到200米、寬不足5米的路,直達矶頭山下。
如同轉入老漢口的裡弄,一拐到街內,似乎離城市的喧囂遠了不少。走在水泥地上,想象著這裡曾經青石板鋪路的景象。
街邊是一溜兒的磚瓦房,午間時分,冷冷清清,從開著門的幾戶人家望進去,或是老人倚著木門打瞌睡,或是三五人打牌娛樂,一家餐館內,只有老板自家人圍在一處吃飯,老板說生意一般般。
曾祥文說,住在正街社區的人大多心情有些復雜,隨著周邊社區的改造,誰都知道這兒是青山鎮僅存不多的古街、古房、古鎮,都盼著這地能好好保存下來,不被損壞。當眼瞅著周圍的人搬到新家,也有人盼著早住高樓。
老街百業,訴說昔日鬧市
曾祥文熟悉地在小巷子裡穿梭,干干淨淨的小道,房前屋後散發著的是泥土的香味,各式綠色的植物在土裡蓬勃著生命。
木窗、木門,指著一排排小房,曾祥文說某處曾經是郵局、某處曾經是藥房……曾經的這裡,就是一個熱鬧的集鎮,所有的一切都能在這裡找到,俨然就是整個青山地區的中心。倒也難怪,三面環山,臨水的一邊是周遭難得的避風港,跟所有曾經熱鬧現在依然繁華著的沿江地帶一樣,這裡也一度是最繁華的鬧市。滄海桑田,曾經三面環山的小鎮,現在只剩下一個叫“矶頭山”的公園。
依據《青山文史》的記載,青山鎮早在明末就成為了沿江的重要商鎮,清光緒年間更是被辟為商市,江邊長年成排停靠著落帆露桅的木船,充滿了濃郁的江南小商鎮氣息。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武鋼興建,一度存在於青山中心青山鎮的“百業”,才逐漸遷往新的中心紅鋼城,青山鎮也隨著城市發展重心的變遷逐漸讓出青山主角之位。
“看那個郵筒。”曾祥文指著油漆锃亮的郵筒,說那一排房子,曾是青山郵政中心所在。
古井老屋,守著歷史度日
沿小巷繞道後街51號時,蔣維琪正在拾掇午餐,大門和正街社區的大多數人家一樣敞開,據說她家是正街社區現在留存最古老的屋子,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他的老屋,多半被拆了重修,早已不復原貌。
老屋的正門被別的房子堵死,繞到小天井裡,發現帶著明顯四合院的風格。只可惜,年久失修,木門、木窗只能“掛”在該在的地方,主人也無意去修繕。
細看之下,依稀能見這屋子帶著的水鄉風情。門楣上的刻花有著雕梁畫棟的痕跡,木頭門上曾經絕對是刻著花紋的,只可惜那些花紋被刀痕削去,已不見本來的面目。
蔣維琪說,這房子就她和老公田志喜住,是田家的老宅,不過追溯淵源就實在太麻煩了,要繞著彎算上幾輩的親戚。10多年了,她和老公守著這祖屋,不知道還能住多久。
再繞幾個彎,一口古井出現在視線裡。曾祥文說,這是留存不多的古井了。青山鎮的古井其實在原來的桃源社區更為有名,甚至還有圍欄保護,不過隨著城區改造,僅僅留下正街社區的這一口。
誰也說不清這井的來歷,不過它真實地滿足著人們的生活。冬暖夏涼、冬春不枯的井水,帶給這一方人數不盡的福祉。
渡口還可以
停靠游船
老青山鎮輪渡碼頭大門。
順著工人村路走到江邊,就是給青山鎮帶來輝煌的渡口。紅色磚瓦建築,古老樣式的尖頂房,穿過古老的石門,沿著青石板路能一直走到渡船上。青山鎮的輪渡碼頭,不太像一個正在使用的碼頭,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個古渡口。
除去中間調離的7年,船長胡八斤已經在這個渡口、這條航線上守候了28年。江水的另一邊,是他的出生地天興洲。
因著渡口繁華,因著渡口與主城區緊密相連……隨著青山鎮作為青山中心地位的下降,渡口也日益冷清。胡船長說,由於天興洲有農家樂游玩項目,有那麼一段時間,上島游玩的人特別多,在他的記憶裡,那時候每天都忙個不停,特別是周末,船上難得會出現空隙。
“總會繁華的。”胡八斤說,天興洲的引橋還沒到島上,即使到了,人們不用坐船過江,還可以繼續作為旅游碼頭讓船只停靠。
本報記者 徐靓麗 通訊員 莫難 陸雪軍 實習生 陳詩
·特寫
紅牆綠草
鋼城的原初記憶
沿著和平大道前行,入目的是如火如荼的建設痕跡,已建起和將建起的高樓,承載著青山更多的夢想,放慢腳步,在臨江的一隅,依然可以找尋到屬於曾經的輝煌。
沿著建設八路走到江邊,不斷有貨車進出碼頭,這裡,曾經是水陸聯運時期最繁華的碼頭,無數漢口的人搭載著船來到這裡,建設鋼城、建設他們的新家。
距離長江最近的是七街坊,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說,這是現存“最老”的街坊了,雖然此後青山很多小區續了“數字+街坊”的命名方式,不過真正的街坊已經很少了。
保存最完好的八街坊內,排列著整齊的三層樓高的紅磚房,外牆爬滿了綠油油的爬牆虎,蘇式特色的回廊式建築,底部還有透氣的風口。開放式的陽台上,雕花風格簡單明了卻又完全一致,不少人家的窗戶依然是曾經的木頭窗框,樓梯的扶手也有不少是木制的。院子內,養花種草的人家比比皆是,院內還有傳統大院裡必有的水池假山。
1956年建成的這些帶有鮮明特色的“紅房子”,卻也面臨著抗震能力差、外牆風化嚴重等問題。
老人們愛著這房子,卻又盼著這裡改造,無論這裡的紅房子將走向哪裡,都無法否認,這裡保留了鋼城起點的原初記憶。當年從全國各地來這裡建設、安家的老人們,已有不少故去,留給這座城市的,是蓬勃發展的武鋼和屬於青山的明天。
青 山
特別文史顧問:徐明庭
“二十二日平旦微雨,過青山矶,多碎石淺灘,晚泊白楊夾口”。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陸游把“青山矶”寫入《入蜀記》。
使“青山”聲名遠揚的,則是明代詩人王世貞。1574年,進士出身的王世貞以副都御史撫治鄖陽,赴任時溯江而上。船將行至武昌時,他發現江南岸有一三面環山的小鎮。古鎮幽深,集市繁喧,他在小鎮盤桓三日後,留詩離去,詩曰“武昌在前頭,逡巡不肯去。為愛青山矶,且對青山住。”
蓦然回首
是千年古鎮繁華
據《青山區志》記載,歷史上青山境域隸屬變遷頻繁。西周時期為鄂國領地,周夷王時一度屬楚;秦統一中國後為南郡轄地;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屬江夏郡沙羨縣;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羨縣為汝南縣,屬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
清康熙《江夏縣志·疆土篇》記載:在縣東北二十五裡,尾亘長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鋪、青山矶之稱。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青山境域先後為其第八區、六區、五區。1949年6月,武昌縣全境解放,青山境域為縣轄二區、九區。
1951年12月,首建武漢市青山區,1952年6月因故撤區;1955年2月再次建區至今……
蓦然回首,發現這樣一個處於要津之地的古鎮,因著其地理優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又因著其天然良港,吸引八方來客。
下期尋城:魯巷
老青山的正街,很久以前是一條青石鋪滿的街道,如今雖已成了水泥路,但老街上的居民還在懷念以前。本版圖片 記者 趙端 攝
老青山鎮地處江邊,按照規劃,開發各種項目工程。
老青山鎮渡口現在僅有一些挖沙船在此短暫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