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古灶龍窯大修後首次正式復燒啦!上周六,第五屆龍窯柴燒文化節在石灣南風古式開幕。兩條大修後的龍窯重新點起薪火。首批入窯的,是南風古灶園區及工藝美術協會超過50位陶藝家的作品。佛山市龍窯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蒙文德告訴記者,龍窯由於其獨特的氧化氣氛,所燒制的產品會有其他窯沒法達到的釉色效果,因而受到陶藝家們的青睐。據了解,南風古灶龍窯大修從去年8月開始,至今歷時一年。在簡單的重新點火儀式後,現場游客還可以將柴枝放到龍窯熊熊的薪火當中,寓意“添柴加薪”。
現場:
獅子采薪嘉賓取火點燃
今年柴燒文化節以“復燒和原創”為主題。開幕式當天在南風古灶龍窯廣場舉行。伴隨著鑼鼓聲與歡呼聲,現場舞獅表演開始。只見獅頭靈活敏捷,“獅子”爬上木梯一下子就采到了高高掛起的“薪木”,這次的舞獅表演把“采青”換成了“采薪”,體現了柴燒文化節“添火加薪”的美好祝願。
獅子“采薪”後,三位陶藝大師代表許願敬酒,隨後,現場領導和嘉賓把獅子采來的柴薪點燃火種,再把熊熊燃燒的柴薪投入龍窯窯洞。大修後的南風土灶龍窯正式復燒,延續它500年薪火不斷的傳奇。點火儀式完成後,活動還邀請現場游客把柴枝一枝枝放到龍窯的薪火中,體驗柴燒的樂趣,寓意“添火加薪”。
大修:
砌窯背難度大
蒙文德告訴記者,由於龍窯是高溫燒制產品,最高溫度可達1300多攝氏度。熱脹冷縮和高溫熔融等因素,使龍窯會變爛或變形,窯背拱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需要進行大修。
蒙文德經歷了南風古灶龍窯的5次大修。上一次大修是在1994年。由於現在主要用在旅游參觀及燒制藝術品,使用頻率不太高,所以這兩次大修之間的間隔時間才有20年。
那麼,窯體大修又是如何進行的呢?蒙文德說,先要把內窯牆和窯背拱全部拆掉,外窯牆及旁邊的紅砂巖、夯土則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跡。之後,就要根據之前了解的情況,為龍窯重新開線、定位。定好位後,就要組織工人砌磚。
這次大修,砌窯背是一個難點。窯背拱下沒有任何承托的材料,但要凌空連接相隔約兩三米的兩堵內窯牆。怎麼砌呢?據蒙文德介紹,需要先在兩堵內窯牆間砌一堵牆,再在這堵牆上彎彎地貼一排斧頭磚,連接兩堵內窯牆。斧頭磚一層一層地貼過來,才能慢慢形成窯背拱。貼的時候,現場沒有任何工具,完全靠肉眼判斷和經驗,所以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