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蘭州僅存清代原生態祠堂將“異地遷建”

蘭州僅存清代原生態祠堂將“異地遷建”

日期:2016/12/14 11:40: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的一處保存完好的原生態清代祠堂,在歷經上百年風雨後,近期因城市道路規劃又將面臨異地遷建。

 

  初冬清晨,占地一畝四分地的劉氏宗祠在一片散落著磚塊的工地裡顯得格外醒目,而不遠處便是日漸逼近的林立高樓。

 

  劉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因遭遇火災在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保留至今的風格樣式為當時蘭州建築的典型代表。該宗祠由三面房屋加前門合圍成四合院,分為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木質的窗棂雕花是精美的吉祥圖案,懸於正殿前的楹聯牌匾則出自歷代劉氏子孫之手,他們其中多是當地知名的教育家、書法家。

 

  院內石香爐青煙袅袅,兩棵上百年的古柏仍翠綠蒼勁。78歲的劉棟在宗祠一呆就是一整天,他撫摸著記載家族歷史的古碑文,祖父的訓導至今猶在耳邊。

 

  劉氏家族善德重教,“綱維人紀”的匾額頗為醒目,也是在此,身為第12代子孫的劉棟,將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口授給了自己的子孫。他順口念起細心保存的清代楹聯,“至大至剛,是集義所生者;宜兄宜弟,其為仁之本欤。”“家族現如今共有17代子孫,彼此和善融洽。”

 

  蘭州史志專家鄧明在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關注劉氏宗祠,曾多次前往研究其建築風格和家族文化。“該祠堂無論從石雕木雕、楹聯牌匾、建築樣式、祭祀器皿等‘硬件’方面,還是從家史家譜、家族傳統文化等‘軟件’來看,都是原生態的,屬於蘭州市僅存的清代原生態祠堂,甚至在甘肅省內都屬罕見。”

 

  “該祠堂無論從石雕木雕、楹聯牌匾、建築樣式、祭祀器皿等‘硬件’方面,還是從家史家譜、家族傳統文化等‘軟件’來看,都是原生態的,屬於蘭州市僅存的清代原生態祠堂,甚至在甘肅省內都屬罕見。”蘭州史志專家鄧明說。

 

  鄧明介紹,宗祠所在的馬灘,是因明代肅王牧馬的馬場而得名。在20世紀中後期,這一帶有許多清代的民宿,“劉氏宗祠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實屬難得。”

 

  蘭州市七裡河區官方介紹,馬灘地區正處於發展建設中,在規劃道路上的劉氏宗祠等8處家祠教堂將進行遷建,並集中打造成馬灘宗祠文化公園。

 

  七裡河區官方稱,由於劉氏宗祠始建年限較早,為保存現有歷史遺跡,擬遷建原有建築,按照原有建築明清風格進行規劃建設,將原有建築中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正字圖、木質匾額、牌位、石碑等原模原樣遷移至馬灘宗祠文化公園內,在最大限度保留其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提升檔次。

 

  “建築是不可移動的產物,它與當地環境、歷史文化積澱融為一體,異地遷建必定會讓原有的‘文化信息’喪失。”鄧明說,劉氏宗祠內保有的孝道文化、儒家文化,對於當下所倡導、沿襲的傳統文化,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應原地保護文化遺存的“古色古香”。

 

  “想多拍點照片留做資料,以防萬一。”近幾日曾多次前往劉氏宗祠的蘭州市民楊楠希望,城市規劃理應“讓路”給這樣少有文化遺產。      來源:中國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